3上一篇 2011年3月4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2011年春耕系列评论之三:
如何让春耕少些揪心
《中国农资》评论员 赵光辉

  谁的孩子谁抱走!谁的东西谁上心!

  图/肖 川

  每到春耕,农资人都要紧张一下,尤其像今春,北方数省遭遇连旱,春耕话题格外让人揪心。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锁定水利,给我们极大的信心,相信未来十年4万亿的投入将使中国水利面貌发生巨变。

  今年春节记者回到河南北部家乡,这里是中国最好的小麦产区,几年前政府投巨资为农田铺设了灌溉设施;今年记者却看到,这些灌溉设施金属构件大都分被偷,基本被撂荒了。滴灌设施的命运为什么如此凄惨?农民们说:滴灌投入是国家的,又没人管,还不是偷的偷、丢的丢?所以现在大家都靠机井浇地。记者联想到:如果未来国家的农田水利投资像这样投下去,如何管理维护好?如何持续发挥效用?我们的优势就是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但在发挥政府这只有形巨手作用的同时,我们不要忘记市场这只无形的手。

  改革开放30多年的基本经验就是走市场化发展道路,核心就是产权制度的建立,责权关系的确立。“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而且要不断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企业创造效益的功能,让市场这只手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实践证明:农资流通领域市场化了,中国的化肥供应就搞活了;农资生产领域投资、发展市场化了,中国的化肥产量就富富有余了。同样,农机具的购置、使用与土地承包责任制配套同步了,农民不仅把一家一户的农机具使用管理得很好,一大批农机收割专业户还应运而生。农机社会化分工、市场化服务体系的建立说明,政府只要为市场作用的发挥创造一个好的法律环境,只用一少部分补贴就能逐步解决整个中国的农业机械化问题;同样,农资领域也有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深化市场化改革。比如测土配方施肥,农业三站既做测土,又做配方肥,颇有些裁判上场比赛的意味,与政企不分的痼疾一脉相承;未来中国水利建设更需要引入市场化机制,加大市场化成分。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已经对民营资金进入等做了铺垫,我们希望看到更能促进市场化作用发挥的细则和法规。

  在河南,农民告诉记者:当时我只管在自家的地里挖好沟,滴灌设备购置和铺设都由国家负责。记者就设想:如果当初给农民一定补助,把这些设备变成他自己的,其命运又会如何呢?当然,农田水利与农资、农机具确有很多不同,但人心相同,利益关系的逻辑相通。让市场之手发挥作用,就会激发聪明才智,让每年的春耕少些揪心!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