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肖 川
春节过后,春耕在全国各地陆续启动,用肥和备肥成了春耕的头等大事,而肥价走势自然也成了生产企业、经销商和农民最关注的焦点。
春耕刚刚启动,尿素市场便传来“涨声”,各生产企业纷纷提价,出厂价格普遍上调到2000元/吨以上,广西市场上甚至一度涨到2160元/吨;而磷复肥、钾肥等厂家也蠢蠢欲动,纷纷小幅上调,让肥价飞了一会儿。然而下游经销商不为所动,继续观望,肥价很快回落,从而进一步加剧他们对市场的不确定情绪。眼见用肥旺季已经来临,各种复杂因素却交织在一起,化肥市场震荡不已,一个稳定理性的肥市成为亿万农民和化肥行业共同的期待。
对用肥农民而言,虽然农产品价格在涨,但据央视财经频道等媒体调查显示,农产品涨价主要是流通环节在涨,真正农民得到的实惠其实很少,对于原本就收入不高的他们,更不愿意化肥涨价;对于农资经销商,在春耕用肥旺季,更需要一个稳定的易于把握的化肥市场,这样才能让他们在服务“三农”的过程中更加踏实;在国家层面,中央政府再次强调,要搞好农资供应,稳定价格水平,加强化肥、农药、柴油、种子等价格监测,千方百计夺取农业丰收。
可见,在春耕时期维持一个稳定理性的化肥价格水平和农资市场环境,是包括国家、经销商甚至是广大农民的普遍预期。然而,站在生产企业的角度,由于一年中也就这么几个用肥旺季,都希望肥价越高越好。今年的春耕因为北方几个粮食产区大旱,形势比往年更加严峻,“保粮食”、“保春耕”,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共识。而且很多地区因为干旱已经推迟甚至减少用肥了,这无疑进一步影响今年粮食的产量。如果生产企业此时不以维护市场稳定为前提,想当然就轻易上调价格,势必造成肥价的波动和市场的混乱,进而影响春耕的顺利进行。
当然,维持稳定的价格水平和市场环境,不仅仅是化肥生产企业的责任,还需要政府部门、经销商等社会各方力量的协同配合。国家应在加强对农资价格日常监测的同时,也要保障化肥生产原料煤炭、天然气以及电力等的供应,维护原料价格的稳定,确保化肥生产的正常进行和生产成本的稳定;同时还要严防和打击社会游资对于肥价的可能炒作。下游经销商则不能在下面哄抬价格、制造供应紧张等市场恐慌气氛,等等。
一个理性稳定的农资市场环境,需要合力共建。只有政府和企业能把当前的春耕真正作为头等大事,放远眼光,倾心为农,一个理性稳定的农资市场将不会只是一种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