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日,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副司长高东升表示:“十二五期间,国家节能减排的指标将分解到企业头上。”“十二五”约束性指标的分配对象将由地方政府转向行业和企业,国家重点监测考核的企业数量可能由“十一五”期间的1000家调整到3000家甚至5000家。
众所周知,节能减排工作在石油化工行业任务艰巨。一方面,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目前仍以生产基础原材料产品为主,精细化工产业比重不大,能源消耗较高、污染物排放量较大的特点一时还难以彻底改变。另一方面,近几年我国石油和化工产业年均增长率均在20%以上。这相当于几年就再造一个同等规模的石化产业。这样一个产业结构,这样一个发展速度,要实现能耗下降20%、排放减少10%的目标,是十分艰难的。
众多业内专家指出,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的难度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高耗能、高污染产品产能增长过快。近几年来,氮肥、纯碱、烧碱、电石、黄磷等产业的投资增长均以30%左右的速度递增,产能过剩问题严重。同时调控机制不力和地方保护,使国家产业政策不能得到贯彻落实,扭转高耗能、高污染产品产能增长过快的势头难度很大。第二,行业节能减排的基础工作薄弱。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的统计办法很不健全,有的是十多年前制订的,已不适应当前行业的需要;有的根本没有标准,需要立即研究制订。另外,节能减排的统计和管理队伍薄弱,许多企业没有专职的能源和环保管理人员。第三,节能减排技术的开发、推广力度不够。推进节能减排工作需要技术支撑。这些年企业在扩大规模上投入较多,而用于节能减排的技术开发投入不足。即使有一些企业开发了好的节能减排技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有的也不愿意在行业内共享。此外,对于已经具有成套节能减排成熟技术的行业,国家在推广技术、设立专项支持方面,也显得力度不够。
因此,专家建议,石油化工行业应根据自身情况推动节能减排技术创新。譬如,烧碱、纯碱、化肥、电石等传统高耗能行业应通过开发和研制一批节能新设备,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染料、农药、中间体、有机原料等高物耗、高污染行业应通过开发一批清洁生产工艺和技术,大幅度降低污染物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