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事说来话长,要追溯到公元1960年或1961年间的某月某日。
那时我尚年幼,可能在合肥市梨花巷小学读低年级。正寄居在我的姨妈胡士楠、姨父余耘家中。姨父母是省文化厅的厅和处级领导,得此便利,我有机会看到一些戏剧名家演出而饱了眼福。
有一次看戏的印象特别深,就是在省黄梅戏剧团观看黄梅戏戏剧大师严凤英主演的一出大戏。为什么此次看戏经历记忆到现在久久不忘呢?是因为当时安徽省委书记(第一书记)曾希圣也在这一天亲临剧团小剧场看戏。
看戏前,姨父姨妈曾反复告诫:今晚曾希圣书记到场看戏,一定要遵守剧场秩序。曾希圣是老革命,抗战时期任新四军七师政委,解放后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在干部和群众中威信高。据传不少厅局长对曾书记心怀敬畏心理,但对我这个当年尚属半大孩子来说,对曾书记不存在敬畏之心的。
记得上半场演出后休息10分钟,下半场大幕刚刚拉开。在锣鼓点和黄梅音乐声中,几位书童伴读之类的角色刚上场。有人通知曾书记还未从休息室返回座位,于是几位上场的演员又匆匆退场。我看了觉得非常有趣,忍不住哈哈大笑。而此时曾希圣书记正好返回座位,姨父姨妈急忙打手势制止我的失态,我才想起看戏前长辈对我的“谆谆教导”。又正正经经地认真看戏。曾希圣书记似乎并不像人们传说的那么严厉,而是和观众一道深入剧情,观看严凤英出神入化的表演,与剧中人一起“喜怒哀乐”。散戏后,姨父姨母也没有责怪我这个不懂事的小学生。
后来,中国经历了许多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比任何古装大戏的情节都精彩,比如曾希圣从安徽省调走后,在“文革”时期被迫害致死。严凤英也在“文革”中遭到迫害导致英年早逝。姨父因为介绍严凤英入党在“文革”中反复遭到造反派的批斗,万幸的是姨父姨妈在“文革”中坚持下来,迎接了中国的改革开放新篇章。
我在步入“知天命”年龄段后,突然感悟到,作为观众,我们常常看别人在舞台上演戏。而在生活中,我们每一位“社会人”不也在充当一位角色,在上演五彩的人生大戏呢?思想家伊壁鸠鲁认为:“贤者不厌恶生存,也不畏惧死亡,既不把生存看成坏事,也不把死亡看成灾难。贤者对于生命,正如同他对于食品那样,并不是单单选多的,而是选最精美的;他享受世界也不是单单度量它是否最长远,而是度量它是否最合意。我愿每一位朋友在生活中,以自己的真诚,演好自己的角色,就像曾希圣和严凤英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