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之间相互角斗、相互拆台、相互非法竞争,让农民昏头转向,不知如何是好。当前,生产企业也发挥直销优势,把营销触角直伸到乡下;个体经营异军突起,逐渐成为农资流通市场的新角色等。在这种市场形势下,无序竞争加剧,确有一些农技部门用自已手中掌控的“处方权”,一旦有新的农资产品面世,他们抢占市场份额多,往往拼命进货,囤积居奇,在新产品更新速度加快之时,往往导致部分品种过期失效,最容易把这些产品贱价向农民抛售,造成严重损失,农民不知不觉中,受到了这些积压或淘汰农资产品的折腾,又有谁来替他们说句公道话呢?
随着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迅速发展,农民对高效、低毒、无公害的农药化肥品种十分垂青,但是有些人总想打着高科技的招牌坑农害农,从中渔利,使得农民无所适从。低毒无残留效果好的菊酯类农药、井岗霉素、多角体病毒等农药在市场俏销,但大多数农民对这些农资产品的性能不了解,使用的也不多,相关的企业技术人员甚至都对这类农药缺少明确的使用方法。当遇到病虫控不住的时候,往往指导农民使用剧毒农药,以解燃眉之急。农民慨叹:身在“药”中难识“药”,身在“肥”中难识“肥”。
农资市场出现的这些新情况,是市场恶性竞争的结果。希望政府各级农资主管部门能为经营者创造一个平等竞争的好环境,让农资企业和各级经销商多在服务功能、行业自律、降低流通费用上多下功夫,让农民少受折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