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国际禁毒日前夕,中国海关总署在广东虎门销毁了缴获的大量海洛因,销毁现场大火冲天,烟雾升腾。有人认为,销毁过程会产生污染,对销毁工作人员造成很大伤害,同时,毒品销毁的成本很高;也有人认为毒品是很好的药品,是一种资源。此时,人们关注的重点不再是毒品本身,更多关注的是资源是否浪费,环境是否要被污染等深层次问题。
这不由得想起农资行业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的处理情况,被销毁的不多,一般是由制造假冒产品的企业回购,但是不是所有的问题农资都被企业回购,还是走了另外渠道,有待深入调查。
不管是假冒,还是伪劣产品,让企业拉回去,重新加工,这批产品的成本势必会增加很多。笔者认为,如果能够如实地确定产品假冒伪劣的程度,以低成本处理掉才是上策。如果是少几个含量,罚款以示警告,产品可以折价后销售到农民手中;如果是伪劣产品,没有有效成分的话,不如就地处理、填埋或者销毁;如果是假种子,不妨直接转为商品粮……,看哪种方式更有效、更好,就可以采用哪种处理方式。
问题农资短时期内不会消失,问题农资产品的处理工作需要完善。在处理问题农资时,不是要解气就行,一定要看清楚问题农资的资源性,处理过程中的安全、环保等问题,现在都讲究人性化管理,对于问题农资的处理就是摆在农资监察执法机构面前最大的人性化管理的考验。
农资行业应该从“毒品销毁”的事件中得到启示,处理问题农资不能怎么简单怎么办,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找到更科学合理的解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