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0年6月4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把好农资市场的“源头”

涂俊明

     现如今农资商品销售已经成为“三农”市场的热点,随之而出现的是假农药、假化肥、假技术、假信息渗透于城乡大大小小的农资市场,稍不留意,消费者就会被纠缠于“辨不明真假、弄不清方向”的是非黑漩涡里。如何维护消费者根本利益?如何建设乡村放心农资市场?笔者通过这些年的农资销售实践认为,还是应该“把住源头”为好!

  首要,把住农资流通“入市”关。按照我国现有农资生产销售的法律法规要求,严格把住农资商品的市场准入关,对生产经营者要赋予严格的资格审查,资格审查工作要“货真价实”,坚决不藏半点儿“水分”,不让那些农资经营中“擦边球”的猫腻有藏身处,铁律行事,铁腕治理农资市场,杜绝那些不合格者、伪劣假冒者鱼目混珠,渗透到农资生产经销之中。与经销农资的企业订立“军令状”,一旦出现“无标”、“无证”、“无号”的假冒伪劣“农资”,对市场经销者则处以重罚,甚至取消其经营活动资格。

  再则,把住农资流通“行踪”关,使出口之源“明明白白”。经营者采购农药化肥等农资商品,要品质好,要“来路正”,要有“来路”证明,设立进货台帐。有确凿可信的产品质保书、信誉卡、出厂批号等;农资商品在入市销售过程中,还要设立商品批号应市“去路”记录,要有门市农资商品出货的渠道、流向、数量。与此同时,经销者对出售的农资商品的各种卡、证、票、标、牌均应分门别类,实行按照批量、货号“见一留一”,以便一旦出现不测,需要向上追溯源头时,方便查证。

  毋庸置疑,唯有“正本”才能“清源”,准确把握住销售与消费的“源头”,让农资经营“唱正本”、“走正道”,从而确保农资经销时“进正货”,买卖做“正经生意”,真正实现农资市场正本清源的管理目标。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