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随着雨季的到来,中原各地冬小麦进入了收获季节,同时也到了夏玉米种植季节。这个时期的土壤环境特点是:温度高,含水量大,微生物活性高,普通尿素即使在覆土后的利用率也不会超过35%,这是由环境方面造成的肥料利用率降低。另一方面,有些地区采取夏玉米套种冬小麦模式,要求对土壤少耕或免耕,这就造成了夏玉米追肥后覆土难,农民为提高肥料利用率多采用等雨追肥,普通尿素的利用率不会超过30%。农民的投入被浪费,损失的肥料又污染了环境。有没有办法能提高氮肥的利用率呢?“增铵一号”就是最好的选择!
我们先了解一下普通尿素进入土壤中后,是如何分解转化成能被作物吸收利用的养分物质?
第一步:在脲酶作用下水解成碳酸氢铵,释放铵根离子,就是人们常说的铵态氮,它容易被土壤胶体吸附,可被作物吸收利用,不易随水流失,主要以氨气形态挥发损失(覆土可有效减少挥发损失),氮的挥发损失达30%左右。
第二步:铵根离子在亚硝化细菌的作用下,进一步被氧化成移动性较强硝酸根离子——硝态氮,一部分被植物吸收利用,一部分随降水淋溶损失,淋溶损失率在30%左右。
上述两个过程都是在微生物的参与下进行的,而即将到来的雨季又是微生物非常活跃的一个时期,所以普通尿素进入土壤后肥效大大降低,只有不足35%被作物吸收利用。
前面我们了解了普通尿素在土壤中分解转化的两个过程,那么“增铵一号”又是如何针对这两个过程发挥作用的呢?
第一步,脲酶抑制剂和铵稳定剂作用。通过脲酶抑制剂抑制土壤脲酶活性,使尿素水解形成铵态氮的高峰期由3-7天延后推迟至20天,此时玉米正进入拔节期。铵稳定剂协助土壤胶体吸附铵根离子,降低土壤中氨的分压,减少铵态氮在高温环境下的挥发损失,让土壤中铵态氮以更为稳定的形态存在,被作物根系吸收利用。
第二步,硝化抑制作用。在土壤中高活性的亚硝化细菌作用下,铵态氮会被快速氧化成硝态氮,在降水量较大的雨季,硝态氮淋失非常严重,养分大量流失是夏玉米产量主要制约因素之一。硝化抑制剂的作用就是抑制硝化细菌的活性,使土壤中铵态氮缓慢均匀的转化成硝态氮,提高硝态氮利用率,延长养分形态转化时间使硝态氮释放高峰期出现在施肥后40天左右,与玉米旺长期相吻合,从而提高、延长肥效。
这两步综合作用,合理调节土壤中铵态氮和硝态氮的比例大于3:7,可以提高氮同化率33.9%-68.2%,减少硝态氮淋失63%,这也是“增铵一号”产品为什么在作物上表现非凡的原因所在。据中科院09年试验证明:该项技术在河南地区玉米种植上平均增产54.8kg/亩,增收50.24元/亩;山东地区玉米种植平均增产67kg/亩,增收99.1元/亩。
农民朋友只需在夏玉米追施尿素时将“增铵一号”按每亩地一袋(0.8公斤),与尿素在一个容器中混拌均匀(如每亩地加10斤钾肥效果更佳)后施用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