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农资流通领域活跃着一批被我们尊敬地称为“老农资”的人,计划经济时代他们在供销系统有的做过业务员,有的当过会计,有的干过管理。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农资流通迈向市场格局的新时代,他们又成为老农资迈向新市场的代表。四川农资集团内江邦力达农资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秉兰就是其中一员。
新的生存环境,老农资人的精明强干潜意识里激发着陈秉兰不墨守陈规,她感慨地说:“市场经济没有一家独大,大家都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要想占领市场,过去的‘老套套’已经不行了,要积极适应新形势,才能把握新机遇,老农资更需要新思维啊!”
常规中的非常规
“过去人们按部就班惯了,但现在做市场需要快,快能让你占尽先机。”陈秉兰说,“不能按常规出牌。”
“目前当紧的工作就是配送要快,先不说作物种植时令性强,农资的大量施用也就集中在那么很短的时间里。你看现在的市场变幻莫测,淡旺季错乱,行情不稳定,总体上不景气,经销商都不敢存货,再加上气候反常的影响,都给配送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说的夸张点,真是成败在分秒之间。”
“为了第一时间抢占市场,对于讲诚信的经销商,不打款我们都及时把货送到。平日里我们还随时了解经销网点的库存情况,记得一次了解到太安乡网点的库存不多时,第二天就安排了配送,恰巧那边打过电话来催着要货,那时送货车已经快到了。”
“主动出击,不能等待。从营销学的角度来讲,就是品牌营销。特别淡季,我们通过送技术下乡,搞市场调研,不断强化邦力达的品牌形象,在农民心中形成先入为主的印象。”
“不仅要做得好,还要跑得快,这一方面,是为了占有更多的市场,多销货,多盈利;另一方面,也是责任使然,我们希望更多的老百姓能及时买到我们质优价廉的产品,而少受到些假冒伪劣产品的侵害。”陈秉兰连珠炮似的话语中带着激昂。
新问题中的新对策
随着农民种地成本核算意识的逐渐增强,一方面,青壮年劳力都外出打工,撂荒的土地增多;另一方面,农民种田成本增加,导致长期投入的思想淡化。终端市场出现的这些新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农资销售的相对稳定,市场潜藏的变化给我们工作的开展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性。
陈秉兰说:“这时做好服务的延伸,比单纯的销售农资更重要。我们邀请专家帮助农民适当地调整种植结构和模式,有效地防范自然灾害,并发挥农技服务的优势,引导农民科学施肥,助农增产又增收。以前农民种地遇到问题,不知道问谁,现在有邦力达在身边,一些问题都可以随时得到解决,让农民科学种田有了主心骨。”
作为流通企业,要用很大一部分精力来考虑啥时候拿货,拿多少货,如果稍有失误,把握不准,就得要承担市场带来的销售风险,以及由此引发的资金风险造成的压力。
“那么,我们的思路就是要形成一种归属感式的管理模式。通过团队的聚合,网络的力量,让风险化整为零。在邦力达,门店能得到真正的实惠,通过引导门店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在这个平台上,他们找到了自身的价值,增长了生存的本事;紧密型的合作。和经销商之间不是那种纯粹买卖关系,大家共赢,是团结一起的紧密合作关系,公司不单单是配货,还帮助门店去销售,做好农化服务。”
硬任务中的大责任
作为四川农资集团内江片区的负责人,陈秉兰完成集团公司的年任务量应该就可以交差了,但这么多年和农民打交道,她知道自己的任务远远不止于此。
“向上的工作做到位,向下的工作也要纵深下去。”陈秉兰说,“虽然我们都隶属于四川农资集团邦力达连锁,但内江的工作要做扎实我有这个责任。”
“唇齿相依。作为邦力达连锁中的一环,我有一种大局意识。其实我们整个连锁的根基都在广大的农村,农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没有这个根基,连锁做得再好,也都是空中楼阁。”
“虽然有总公司资金雄厚,品种齐全,供应到位这个坚强后盾,但我们从来没有等靠要,特别是在今年这样艰难的市场环境下,我们坚定信念,积极调整战略,工作紧跟,有力地保障了供应、服务、质量的‘三到户’;业务员下乡蹲点,及时了解农民生产需求,既当好业务员,又当好技术员;还实行电话预约、送货上门,开展了服务到农家的便民活动。”
采访中,陈秉兰不时地接到电话,话语间让记者感到了纵深下去在她身上的体现。哪家送什么产品,送多少,她都记得很清楚。一连串的数字,一句句的叮嘱,指挥若定,干脆利落的样子,却是如此熟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