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用抗旱作物和品种。不同作物和同一作物的不同品种,对水分的需要量和利用效率往往差别很大。抗旱作物(或品种)多具有根系发达、叶片窄狭、表皮厚、气孔小、呼吸强度及蒸腾作用弱等特点,能较好地适应缺水少肥的旱地环境。据各地对比调查,种植抗旱品种比种植不抗旱的品种,一般增产20%~30%。
2.抗旱锻炼。在作物播种前,用一定量的水(小麦为风干重的40%、糜子为30%、向日葵为60%)分三次拌入麦种子中,每次加水后,都要先经过一定时间的吸收,然后在15~20℃条件下风干到原来的重量。
3.合理深耕。俗话说:“深耕一寸土,能耐十天旱。”深耕(耕深在22厘米以上)可以打破犁底层,增加透水性,加大蓄水量,并能促进根系下扎和扩大根系吸收范围,提高水肥利用率。
4.推广地面覆盖(如覆膜、覆草、覆盖作物秸秆等)技术,减少田间水分蒸发。
5.浅耕灭茬。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进行浅耕,粉碎作物根茬,疏松表层土壤,破除板结,可减少蒸发,保蓄水分,并消灭田间杂草和害虫。
6.合理施肥。增施有机肥料,可以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提高土壤蓄水保水能力;土壤有机质含量由0.76%提高到1.2%,水分利用效率可提高1倍。另外,增施磷、钾肥和硼、铜等微量元素肥料,也能起到抗旱、增产的作用。
7.推广灌溉新技术。(1)管灌。利用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具有浇地灵活、浇水均匀、受土地不平影响较小等特点。(2)喷灌。喷灌是水流通过管道、喷头等机械设备,把有压水喷射到空中,分散成细小的水滴降落到地面,达到补充土壤水分的目的。(3)滴灌。滴灌是把水源水通过管道系统输送到末级管道(毛管),再通过毛管上的滴头等灌水器将水均匀而缓慢地滴入作物附近的土壤中。
8.改进灌水方式。(1)大畦改小畦。即长改短、宽改窄,这样可使水流加快,有利于节水、省时。(2)小水汇大流。即在水量较小时,为减少渠道渗漏,加快水流速度,可以采取群井汇流的办法,往一个渠道里集中送水,以扩大浇地范围,提高灌溉效率。
9.浇好关键水。作物在不同生育期对缺水的敏感程度不同。植物生理学上把作物一生中对缺水最敏感、对产量影响最大的时期称为“水分临界期”。生产上,在水源充足、灌溉条件较好的情况下,应及时满足作物的水分需要,促进植株健壮生长;水源不足时,则应首先保证作物临界期需水,以维持其正常的生长发育。
10.合理使用化学保水剂、抗旱剂。
(王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