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许静在平原县经营的化肥事业蒸蒸日上,已经发展了七八十户基层经销商,化肥业务也已遍及整个平原县。电话里,当记者问起她是怎样进入这一行的时候,她回忆起创业之初的艰难环境,伴随着一种淡淡的哀愁和艰辛。那是在1992年,已为两个孩子母亲的她生活非常贫穷,三亩四分地的收成除了上交公粮外,还要赡养父母,再加上两个孩子的衣食住行,不得不考虑其它的生存道路。就这样,为了生计向邻里借了290斤小麦和1000元外出谋生。她和丈夫来到王凤楼镇,误打误撞就进入了种子销售行业,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次创业之旅。那时,“不知深浅”的她第一天营业额为零。第二天,她挣了120元,在那个年代,120元就是别人一个月的工资,她破涕为笑看到了希望。就这样,不知不觉中在种子行业打拼了四五年,解决了温饱问题,也为她人生以后的道路积累了第一笔财富。
有一次,某经销商从她手里采购了1000多斤水萝卜种子,结果当年没有销售完,就找到她借口说种子存在早产、不结果实之类的情况,要求她给予补偿,并惹上了官司。通过这件事情,她意识到,种子的季节性太强了,卖种子的风险还是比较大的。她反复思考一个问题,如果不做种子,我还可以做什么?终于,她找到了答案,人生的第二次转折点又出现了。她想到了与此相关的化肥行业,考虑到化肥季节性比种子弱,又不怕储存,今年卖不出去的还可以留到明年接着卖,于是,她选择了转行,把经营领域放在了化肥上。
1997年,她开始了化肥业务的经营。用她自己的话来说,跟别人相比,起步晚,可是思维能力还是超前的。开始时,复合肥在国内市场还处于比较少的时候,她就开始做起了复合肥。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时,她说:“那时候的市场非常好做,种地的人也比较多,很多老百姓都排队买肥,有的用牛车拉,有的用三轮驮,一派繁忙景象给我树立了极大的信心。”
随着化肥检测设备的升级和检验制度的完善,代理有两三年之久的×××牌化肥被检验出属于不合格产品,这也是她从事化肥销售以来第一次遇到的情况,结果赔了。痛定反思,她觉得只有代理优质、高效产品才是企业长远发展之根本,于是,2002年,她回到平原县创办了金大肥料厂,开始了品牌化经营,到目前,已经发展了近80个基层经销商,化肥业务遍及整个平原县。
她还告诉记者,对于她来说,上网是家常便饭,化肥信息和化肥价格是她最关注的一面。在信息高速传播的时代,不能在第一时间掌握有效信息,就不可能及时判断市场走势,最终可能在竞争中处于下风,因此,必须不断地汲取化肥知识,争取让自己也成为农资里的行家。
其实,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她多少带着一点疲惫和无奈。化肥经过这几年的高速发展之后,生产企业林立,其中不乏以次充好、浑水摸鱼的企业,以及基层经销商竞争的白热化,使得这个行业比以前难做了。她开玩笑地说:“现在的农民越来越难伺候了,人家说把化肥扛哪儿,基层经销商就要扛到哪儿,有时候还要厚着脸皮把化肥送到那些暂时没有需求的农民手里,基层经销商能做到的我做不到,脸皮有点薄。”但既然选择了化肥为自己的终身事业,那就要用心把它做好、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