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9年12月6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追寻“挎包精神”的新时代内涵

□ 本报记者 刘小萃

    不了解“挎包精神”,就不了解真正的农信社。

    什么是“挎包精神”?“挎包精神”是老一辈农信人身背挎包、翻山越岭、走村入户,主动上门为老百姓提供金融服务的一种奉献精神,其精神内核是“甘于奉献与艰苦奋斗”。

    依靠“挎包精神”的代代传承,近70年执着坚守,农信社和老百姓结下了不解之缘,奠定了农信社发展的坚实基础;依靠“挎包精神”的代代传承,近70年薪火相传,农信社把根深深扎在中国大地,由小变大,由大变强。

    “挎包精神”是全国86万农信人的群体记忆和精神图腾。

    农信社在发展中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有“抓大弃小”的战略偏移、有不良贷款的持续反弹、有“三农”阵地被蚕食的危机四伏……静心细想,无论问题的现象有多少种,本质根源终指向一处:对“挎包精神”的日渐淡忘与漠然。

    进入新时代,农信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更需要“挎包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在代代传承中,“挎包精神”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新时代“挎包精神”继承了无私奉献的基因。

    我们看到,在最偏远的海岛、最偏僻的深山,都有农信社的坚守与服务。长期的基层一线工作,使农信社培养造就了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这支“一懂两爱”的农信队伍天然具有“无私奉献”的基因。

    我国东海最远的东极岛,唯一一家金融机构就是浙江农信设立的营业网点,作为岛上唯一的金融机构,普陀农商银行东极分理处坚持365天为岛民提供金融服务。

    长岛——山东唯一的海岛县,岛上最早成立的小钦岛信用社,直到今天都是岛上渔民获取金融服务的唯一渠道。

    地处海拔1700米四川大凉山山坳中的“悬崖村”,是凉山农商银行金融扶贫的重点帮扶村,那条悬挂在峭壁边缘的藤梯上,留下了农商银行干部员工们的一双双脚印。

    新时代“挎包精神”涌动着青春澎湃的激情。

    我们看到,农信队伍中的年轻员工成为广袤田野间一道靓丽风景线。他们工作在条件艰苦的基层、奋战在抗灾救灾的一线、出现在百姓困难的时刻……他们用青春澎湃的激情诠释着新时代的“挎包精神”。

    今年夏天的一场超强台风过后,潍坊农商银行系统的“红马甲抗洪救灾党员先锋队”活跃在救援一线,把办公地点搬到救灾现场,走访摸底、集中授信、排涝清淤、发放物资……白天黑夜持续作战,这支年轻的红马甲队伍,既是金融服务先锋队,也是社会公益志愿服务队。

    “我们的青春就在海拔1489米的地方。”这是广西农信系统10位80后“第一书记”的共同心声,他们驻守在田林县浪平镇1489米的高寒山地,与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舍小家、为大家,成了深度贫困山区老百姓最信赖和最亲近的人。

    在厦门农商银行,268位接地气、能吃苦、有担当的年轻人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金融助理。他们活跃在厦门市6个行政区域、18个镇街、43个企事业单位及319个村居,用真情服务赢得了百姓的尊重,成为百姓“找得到、信得过、靠得住”的好伙伴。

    新时代“挎包精神”蕴含着勇于创新的魄力。

    我们看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生于农、兴于农的农信社从未停止创新的步伐,在创新求变的大道上勇往无前。

    亳州药都农商银行,中国金融业整合政府大数据实现普惠式、智能化移动信贷的开拓者。2016年推出大数据产品“金农易贷”;2017年,“信贷工厂”上线;2018年启动“中医药供应链金融”项目研发;2019年,“中医药供应链金融”信贷产品“金农信e链”试运行;同期,“信用卡快申”线上业务正式推出……持续创新已成为这家农商银行的惯性思维。

    路桥农商银行首创“小微金融网格化精准营销”管理模式,以“定格、定员、定岗、定责”的四定原则,实现网格化管理的全流程跟踪、督导、考核、评议。这家身处“中国草根金融城”台州市的农商银行,通过把自身优势发挥到极致、把精细化管理做到极致、把基础性工作夯实到极致,在与台州银行、泰隆银行等20家金融机构的激烈竞争中,市场占有率稳居第一。

    昌乐农商银行将大数据思维与网格化营销有机融合,探索打造极具农商银行本土特色的“快银行”。其推出的“乐融易贷”小微快贷产品,全面整合人工采集数据、自有数据和第三方数据建立数据库,构建适合自身实际的风控模型,工作扎实有效、经验易于推广,被业内称为“土洋结合的小微贷”。

    药都的“新办法”、路桥的“土办法”、昌乐的“笨办法”……无论什么办法,能解决实际问题、推动业务发展、提升服务能力就是“好办法”。这也是农商银行新时代“挎包精神”的最好诠释。

    我们相信,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唯有在强大精神支撑下的转型之路,才会稳健而持久,走向光明的未来。

    终有一份情怀绵延不绝,总有一种精神屹立不倒,“挎包精神”当如是。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