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9年11月26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黄河湿地是本书

□ 俊 杰 王福东

    黄河湿地是一本厚厚的书,翻开它,需要几百、几千、几万年,甚至一百多万年。

    黄河,从青藏高原走来,穿山越岭,一路曲折、一路艰辛,拐了几个弯,说不清。 也许,它穿壶口、跃龙门、走过晋陕大峡谷,累了,用一个大大的拐弯放慢了脚步,来到这个古城身旁,缓缓地转了个半圆,把这个城市抱在怀里,端详着、亲吻着,像母亲一样,给儿女们留下了无限的亲情和温馨。然后,恋恋不舍地向豫晋大峡谷冲刺。

    这个城市叫三门峡,是古陕州所在,也是黄河沿线唯一一个绕城而过的城市。

    河道转弯旁,有两条支流注入。一条叫做青龙涧河,一条叫做苍龙涧河。这两条河,龙尾摆在远远的崤山里,龙头伸在黄河边,双双扎入河里,像出水,又像入水,出入之间便挨在了一起。

    三河相交处,形成了一片大大的湿地。这块湿地,东临华北平原,西接黄土高原,北隔黄河可见中条山峰峦叠嶂,南望崤山群峰耸立,是山西、陕西、河南三省的交界地。湿地东西长205公里,面积达2.85万公顷。湿地上,河流与滩涂相接,台地与高塬相连,是典型的内陆河流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自然资源独特,生态景观丰富,更有说不尽的古老文化。

    湿地的北部有距今约180万年的西侯度文化遗址。据考证,那时,这里有草原、沼泽、湖泊、山地、平原和峡谷。草原与森林共生,平原与湖泊相依,沼泽和黄土依偎。鸵鸟 、长鼻三趾马、披毛犀等各种草原动物与李氏猪、中国野牛、剑齿象等各种森林动物出没,植被丰富, 草木繁盛,四季分明。考古学家称这种环境为“草原湿地环境”。

    在湿地正中心,有两个湖,一大一小,也是两条龙河的头,皆因河而名。大的叫青龙湖,小的叫苍龙湖,三门峡人称它们为“双龙湖”。在这里,先民们砺石泥陶,农耕渔猎,点亮了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

    在青龙湖的左边有迎仙阁。传说,是当年汉文帝在此拜谒河上公的地方。白日,阳光一照,映日霞光闪闪,斑斓多彩;夜里,灯光一起,迎仙紫气氤氲,仙气蒸腾。光影仙气,映倒在黄河水面上,碎金摇曳,神秘莫测。

    沧海桑田,斗转星移。当时间推移到现在,伴随着万里黄河第一坝的兴建,在“望三门,三门开”,从“黄河之水天上来”到“黄河之水手中来”的凯歌声中,三门峡成了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纺织印染、机械制造、橡胶合成、火力发电等,在“大跃进”的口号中拔地而起,烟囱林立,机声隆隆。与此同时,青龙河和苍龙河里也流出了源源不断的污水。曾经一度辉煌灿烂的文化遗迹,只能在被漠视中含泪哭泣,眼看着一片青山绿水变成了荒山污水,苍蝇蚊子滋生,污水臭气扑鼻,鱼没了、鸟飞了、草蔫了、树枯了、水臭了,青山绿水不见了。

    新时代,新气象,黄河湿地这本书翻开了新的篇章。

    随着工业的转型升级,三门峡开始了从资源性工业城市向文化生态型城市转变,湿地也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黄河水库从单一的蓄水,变成了可以调控排沙的蓄清排浑,每到蓄水季节,这里碧波荡漾,船行柳梢,恰似北方的江南;双龙河在入黄河口建成了两个湖,修筑了可供人们旅游观光的大堤;庙底沟遗址正在创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种植了各种乔、灌、草结合的绿色植物,5000多年前的文化废墟上,一派生机;迎仙阁周围变成了牡丹园,各色牡丹姹紫嫣红,竞相斗艳;陕州故城里树木参天,荫森遮日,历代古文化遗迹修旧如初;双龙湖变成了天鹅湖,以白天鹅为主的各种鸟类寒来暑往,成了这个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每年成千上万只白天鹅来到这里栖息越冬,它们翩翩起舞,鸣叫在湖里,人远人近不害怕,车来车往也不惊。仙客白天鹅成了黄河湿地每年必来的常客,也成了三门峡市民的朋友和天使。正像一位诗人吟诵的那样:“平湖一派舞蹁跹,溢墨流霜分外妍。翅动周天寒彻透,波开四野静回旋。”

    如今的保护区里,共有植物1121种、动物450种,其中鸟类有279种、昆虫582种。湿地里,万物竞生,草盛树茂。臭水沟、乱石滩变成了清水河和百花苑,蚊蝇滋生地变成了鱼和鸟的乐园,天蓝地绿,山清水秀。周围的一个个古文化遗址也焕发了青春,千万年的古老文化正在向新时代传递着历久弥新的芬芳。

    湿地是大地之肺,水是湿地之本;湿地因水而生,水因湿地而美。水地含和,天地之美。呼吸天地之灵气,阅读千年之华卷,在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旁边,有这样一块湿地,是黄河之幸,更是湿地人之福。它们是一道河,也是一首歌;是一部史,也是一本书。记录了辉煌,也记录了辛酸。

(作者单位:中共三门峡市委党校)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