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瓷烧制始于新石器时代,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发展于当代。宋元时期,德化白瓷就成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出口商品。德化瓷烧制技艺绵延千年,经久不衰,其珍品藏于中外各大博物馆,对于研究、了解、弘扬中国文化,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及友好往来具有重要意义。2006年5月20日,德化瓷烧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考古发掘出土资料表明,在碗坪仓窑遗址出土有北宋至南宋初的青白瓷残片,在屈斗宫窑遗址则发现有大量元代烧制的青白瓷。另历史资料记载,德化窑经过宋、元时期的稳步发展后,特别是元代所生产的青白瓷,很大部分是通过海陆运输销往海外。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就曾经在他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中对德化瓷器的生产和销售有过专门的介绍:“在这条支流与主流道分叉的地方,屹立着廷基(德化)城。”
德化瓷器一向以明代德化为贵。其瓷塑胎质优异,瓷质致密,透光度极好;釉面为纯白色,色泽光润明亮,乳白如脂,近光透视下,釉中隐现粉红或乳白色,故有“猪油白”、“象牙白”、“鹅绒白”、“中国白”之称,别有情趣。这一时期的大师辈出,其中以何朝宗最为出名,他的观音像形态万千、丰润饱满,为广大百姓所喜爱。清代乾隆朝《泉州府志》和道光年间《福建通志》中,在记载德化著名瓷雕艺术家何朝宗时提到:“何朝宗,不知何许人,或云祖籍德化,寓郡城,若陶磁像,为僧迦大士,天下共宝之。”
明清时期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时期。明初郑和下西洋是世界交通史上空前未有的盛举,这次大规模的远航贸易开辟了太平洋至印度洋的航线,对后来东西方贸易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无论在范围还是数额上,都远远超出了宋元时期。可以说,德化窑的兴起与发展跟海外贸易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这种瓷器外销的经营方式,与注重迎合海内外市场的消费需求相结合,因而获得了市场的成功。在生产发展过程中,德化窑的工匠们十分注意吸引外来文化,他们研究各国人民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不断对产品的釉色、造型、装饰进行设计改良,尽量满足消费者的爱好和需求,因此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销路大开且经久不衰。
在德化陶瓷产业中,陶瓷茶具产值大约60亿元,茶具产量占比约20%,但茶具“线上”销售占全国茶具市场近80%,可见电子商务发展迅速,前景广阔。目前,建设总投资25亿元的中国茶具城,占地35万平方米,已入驻来自全国各地生产企业200多个品牌,形成中国目前唯一的陶瓷茶具专业市场及茶器文化交流聚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