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9年11月8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尚福林:农商银行要利用好 本地信息优势和决策链条短优势


    2019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年会于11月2日在京举行。原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出席并发表主题演讲。他表示,我国在普惠金融方面,在全球走在前列,但是和社会需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既要进一步探索优化金融体系结构,发挥不同类型机构特点,也要增强各方合力,整体上推动和加大对普惠金融等重点薄弱领域的资源投入。农商银行和城商行这类小银行,毫无疑问必须坚决回归服务“三农”、服务当地经济发展、服务小微企业的业务本源,利用本地信息优势和决策链条短的管理优势,创新经营机制和服务模式,提高精准服务、灵活服务、贴心服务和普惠服务能力。

    以下为尚福林演讲主要内容:

    创新是金融改革发展的动力

    回顾新中国70年发展历程,特别是40年改革开放进程,金融坚持服务业的基本定位,主要依靠宏观上营造鼓励创新的市场环境,微观上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因时而变、因势而变,市场体系不断完善,机构种类不断扩大,产品不断丰富,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不断提高,金融业改革、发展和创新取得了辉煌成就。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丰富优化银行机构体系,试点和推广设立民营银行;为更好满足科创企业融资需求,试点投贷联动业务;为盘活信贷存量、增加社会资金使用效率,开展资产证券化;为提升资本市场对新兴产业、科创企业的支持能力,推出创业板之后,又推出科创板等。为满足居民财富增长积累后的资产配置需求和各类生产经营主体合理融资需求,各类资管业务迅猛发展,在凝聚居民财富和企业闲置资本,优化社会融资体系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下一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金融创新更加需要坚守服务实体经济的使命,这是金融唯一正确的出路。

    引导金融创新的建议

    第一,要服务实体经济。脱离了实体经济,金融就成了“无源之水”,要围绕实体经济发展进行创新。

    第二,立足中国国情和金融本质规律。创新要正确把握金融本质,服从金融规律。金融创新活动既要注重吸收国外先进经验,更要符合中国金融市场成熟程度,否则好产品也会“水土不服”。

    第三,统一市场规则。要不断完善适应现代金融市场体系的金融框架,对跨市场的创新业务,要完善统一的监管规则,补齐制度短板,明确界定各方的风险防控责任,切断监管套利;对不同产品要有针对性风险防范措施,建好制度围栏,筑牢“防火墙”。

    第四,规范科技运用。现代科技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技术本身没有对错,关键是如何规范运用。在金融创新活动中,要依法合规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手段,降低资源配置成本、风险管理成本、货币流转成本,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提高金融服务可得性。

    规范金融创新的建议

    第一,推动资本市场更加成熟。一是补齐股权融资市场短板;二是激活直接融资市场发展动力,打造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增强金融体系弹性;三是抓紧完善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

    第二,丰富金融市场工具。为推动储蓄向投资转化更加优质高效,无论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都需要提供更多的金融产品工具供选择;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实体经济需求的动态变化,稳步推出与实体经济相协调的金融创新产品;针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丰富金融工具种类,增强金融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不断丰富保值增值功能强、个性化、高附加值的现代化金融产品体系,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投资需求。

    第三,加大普惠金融资源配置。我国在普惠金融方面,在全球走在前列,但是和社会需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既要进一步探索优化金融体系结构,发挥不同类型机构特点;也要增强各方合力,整体上推动和加大对普惠金融等重点薄弱领域的资源投入。有句话说,大银行办大事,小银行办小事。农商银行和城商行这类小银行,毫无疑问必须坚决回归服务“三农”、服务当地经济发展、服务小微企业的业务本源,利用本地信息优势和决策链条短的管理优势,创新经营机制和服务模式,提高精准服务、灵活服务、贴心服务和普惠服务能力。另一方面,大银行办大事,同时也要推进普惠金融,这是我国信贷资源配置所决定的。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掌握了70%信贷资源,在普惠金融领域也必须积极作为,既是我国特有的金融结构所决定的,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制度的优势所在,是职责所系、使命所在。

    第四,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一是加强金融知识普及教育。提高金融消费者的金融知识水平、金融工具运用能力、金融风险防范意识。二是强化金融机构的主体责任。为践行“三公”原则,推动金融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强制要求金融机构充分尽到义务和责任;重点强化对创新产品和服务的宣传销售、信息披露、服务收费、投诉处理、声誉管理、社会责任等重点环节的规范和管理;严格落实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评估、风险匹配原则、信息披露等规定,在金融机构和消费者之间形成良性互动。

(摘自新浪财经)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