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9年11月5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茶界“大师”乱象透视

□ 祝国强

    近年来,茶界“大师”现象之盛大有泛滥之势。这不仅给消费者带来极大困扰,更对茶业发展造成严重损害。

    “大师”本是佛教用语,是对佛教高僧的尊称;后多指在学术、文艺和科学界具开创性思想学说的大成就者;再后来逐渐各界推行开来。近年由于大师一词的泛化滥用,“大师”也开始脱离受信任的褒义队伍。

    乱象表现

    在大师称谓泛滥、降格、变味的演变浪潮中,近年投身其中的茶业界,其制造使用“大师”的乱象之巨,可谓是所有行业的集大成者。其表现有二:

    1.认定机构杂乱无章。

    茶由于茶具有涉及面广、跨行业的特性,对茶界大师的认定机构也是多种多样,有所在地政府机构、行业主管部门、茶行业组织及茶叶赛事组委会等,同时文化部门认定的茶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也被当作大师使用。由这些机构组织认定的大师名称有“制茶大师”“茶叶拼配大师”“茶文化大师”等,其产生方式都是由认定方单方面闭门操作,故茶界大师的权威性不高、公信力不大,影响力因而也就极为有限。

    2. 名称使用泛滥无度。

    一些嗅觉灵敏的茶叶经营者,从茶界大师身上嗅探到了巨大潜在价值,于是进行大肆包装炒作,将“大师认可”作为好茶标准,并以此打造品牌、推销茶叶。线下的茶企、茶农家及茶馆等处都有悬挂“制茶大师”“茶文化大师”的牌匾。在这种狂轰乱炸下,茶叶价格随着茶叶大师们的加持一路飙升。然而冲着大师名头去买来的茶,却每每让人失望叹息。

    危害剖析

    泛化营造“大师”,在短期内确也收到了一些塑造品牌、推动销售的可观效果,但其负面作用与危害却是深远而巨大的。

    1.扰乱茶叶市场秩序。

    好茶是由茶叶的生长环境、种植方式、采集时间、制作工艺、冲泡技巧等多种因素构成,绝非只是制作工艺这个单一要素。仅用虚泛的大师之名片面标定好茶,显然不能作为好茶标准,也难以令人信服。现今由于只有从专业角度对大宗茶审评的好茶标准,而没有从消费者角度制定简单易用的好茶标准,消费者因而普遍欠缺好茶知识与辨识方法。然而茶业从业者不仅无视消费者的不知情,反而利用其对好茶的渴求与浅知,通过营造虚泛的“大师”效应进行牟利,扰乱了茶叶市场秩序。

    2.茶叶经营者自毁前程。

    生意兴旺与长久之道在于塑造受人追捧的强力品牌。塑造茶叶品牌的关键在于产出好茶的基础上,精准定位目标受众,针对受众的特定需求及困扰的问题,提炼出独特的品牌价值,通过物质与精神价值的统合作用,去吸引、感召、引导受众,并对产品不断更新迭代,赢得受众对品牌的认可、接纳、忠诚及良好口碑,塑造出富有价值的品牌,从而有效提高企业竞争力。

    茶叶经营者却大都缺乏品牌营销观念,不肯下功夫塑造品牌,仅寄望于靠大师概念包打天下。而即便有品牌意识者,其品牌策划水平也不尽如人意。这种急功近利、投机取巧、故步自封、画地为牢的不良心态与做法,显然偏离了经营正道,结果只能是自毁前程。

    3.茶行业深受其害。

    现今由茶界多方评选的各种大师,既不具实质内涵,也缺乏公众认可,实难称之为大师。茶界这种权威不够、内涵欠缺、程序失范、品位低下且泛滥成灾的大师评选,不仅没能起到提升茶行业影响力的作用,反而产生损害自身的严重不良后果。当“茶叶大师”由好茶代名词转为忽悠代名词而人皆趋避时,本就脆弱的茶行业诚信度又遭到进一步削弱,混乱无序的茶叶市场面貌依然没有起色,而走低的“茶叶大师”运势今后将难以改观。

    对策探寻

    1.建立新茶文化思想机制。

    茶行业管理部门要想切实消除茶业乱象、引领茶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就须深入根源、立足长远,通过采取多种激励措施,建立有利于促成新茶文化思想产生的机制,营造茶文化思想创新的有利氛围,以此为新茶文化思想创生提供坚实动力保障,从源头把握引领茶业健康发展的根本。

    2.构建协同共创模式。

    仅靠单一的研究机构无法承担茶文化系统的整理和确立,应由茶叶生产、流通主管部门及茶文化研究权威机构共同牵头,通过设立唯才是用的选拔标准,甄选茶界诸领域学者,组成一个广泛协同的联合体,形成共创新茶文化思想模式,以此为构建新茶文化思想提供强力组织保障。

    3.树立品牌营销观念。

    茶业从业者应通过强化品牌营销意识,建立品牌营销知识学习培训机制,加强品牌营销知识学习,并与品牌咨询机构进行合作,培养树立品牌营销观念,以有效提高决策科学性,提升塑造品牌力度,以更好引领茶业健康发展,使企业得以长治久安。

    综上所述,要消除营造“大师”效应给茶行业造成的乱象与危害,推动中国茶产业振兴与茶文化复兴,根本在于构建引领时代的新茶文化思想,树立品牌营销观念。呼唤众多从业者的汇聚和新茶文化思想的诞生,期盼茶行业早日树立品牌营销观念。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