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9年10月15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人物 简介
毕丽霞:荆楚大地上的“女粮王”

□ 本报实习记者 安 赛

毕丽霞,现任湖北省监利县精华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2017年,在监利县供销合作社入股、指导下,合作社实现了水稻、小麦、油菜等粮油作物从机械播种到机械收割、秸秆粉碎还田、粮食烘干的全程机械化,每年累计服务农田面积达3.5万亩,带动周边农户每年每亩实现节本增效300元。2017年12月,毕丽霞获“全国农业劳动模范”殊荣,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国家领
毕丽霞在田地里进行机械插秧。
毕丽霞在田间察看秧苗长势。

    伴随着机器的轰鸣,插秧机在水田里穿梭往复,一排排绿油油的秧苗被齐整划一地栽种在稻田里,为水田披上了一袭绿色的新装。驾驶大型插秧机的是一位身形瘦弱的女子——毕丽霞,长期的风吹日晒改变了她的肤色,而她却用行动改变了当地长期以来的耕作方式,为农户引入了机械化服务。她还流转闲置土地,成立水稻专业合作社,建立“内荆河”品牌。在她的带领下,当地水稻成为了农户增收致富的抓手,她也被当地的农户尊称为“女粮王”。

    与农机结缘

    成立合作社之前,毕丽霞在外教书,力图走出农村这一方天地。直到丈夫退伍,毕丽霞开始将重心放在了家庭。家中有几亩闲田,但种田对于毕丽霞来说,无疑是个“棘手”活,再赶上农村劳动力紧张,请不到人来耕种,夫妻二人琢磨着如何在农村为自己找一条出路。2009年,毕丽霞的丈夫与村里面有农机的村民组建了县里第一家兴华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高学历、在外见多识广的毕丽霞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农机合作社的“参谋”。

    2011年,湖北省组建首届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训班,县里将唯一的名额给了农机专业合作社。机会难得,“让谁去”成为了合作社讨论的重点。考虑再三,大伙儿一致推选有学历、有见识、有能力的毕丽霞去省城学习。通过20多天的学习,在老师的梳理和讲解下,毕丽霞看到了农村未来广阔的发展前景。学成归来后,她果断辞去教师工作,当起了地地道道的农民。“培训让我认识到在农村发展大有作为,而农业机械化服务将是未来农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自此,毕丽霞以农机设备为抓手,开启了她的机械强农之路。

    完善现代化管理

    为达到全程机械化服务的目标,毕丽霞持续学习、实验,2012年就已开展半机械化育秧服务。

    在服务的过程中,毕丽霞发现,农户提供的种子品种不一,需要很多类型的机械才能完成栽种。为了便于推广机械化服务,2014年,毕丽霞组建了精华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始了科学育秧。凭借着“风吹稻花香两岸”的丰收场景,获得乡亲们的一致认可,秧苗订单业务越来越红火。2017年,她又与监利县社合作,配备粮食烘干设备,在社员出资、供销合作社入股指导管理的情况下,实现了从机械播种到机械收割、秸秆粉碎还田、粮食烘干的全程机械化服务。年为农民烘干稻谷700万公斤,自主加工销售大米10万公斤,带动农民增收150万元。

    在毕丽霞的带动下,农户们实现了“田地不愁人管理,坐在家里就能收钱”。在这样的情况下,毕丽霞又发现了新的问题。“一些有体力的农户并不需要全程服务,为此我们研发出了‘菜单式’服务。”目前,合作社已开展购种、育秧、机插、配肥、防治、机收、烘储等水稻生产全程和关键环节社会化服务,服务面积达3.5万亩。

    “农机服务做得好,每亩地我们能提三五元。”在合作社工作了8年的社员满意地说。自合作社成立以来,在管理制度方面,毕丽霞曾多次调整方案以解决不同时期出现的矛盾。在农机合作社成立初期,社员只需入社参加培训,设备由合作社提供。但是,每年机械维修费极高,让合作社不堪重负。思虑之下,毕丽霞改变入社制度,成员带机入社,以不高于市场的收割价格签订合同。“物价涨得飞快,可我们的服务费自2009年以来就没有涨过,社员难免有所抱怨。”近两年,毕丽霞发现社员农机服务的积极性有所下降,农户对服务也不满意,问题还是出在了薪酬上。于是,她对农户进行满意度调查,由农户对社员服务打分,评分高的每亩地多给三五元。奖惩制度一出,立竿见影,自此合作社再也没有收到过农户的投诉。

    心怀乡亲

    毕丽霞获得了很多荣誉,2016年当选监利县第十八届人大代表,享有“女粮王”美誉。因其事迹具有鲜明时代性、先进性、示范性,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作出突出贡献,今年9月荣获湖北省级荣誉称号“荆楚楷模”。

    虽然早已荣誉加身,但毕丽霞仍扎根基层。看不得乡亲父老吃一点苦的她,力求通过自己的发展,带动当地老百姓共同过上好日子。自2014年起,合作社按年薪2.5万元安排特困对象作为固定农工;以每天120元、包生活费的方式将残疾人士纳为季节性农工;为部分贫困农户提供免费培训和农机服务,按每亩110元的标准减免服务费。此外,她还利用合作社的产业优势,年投入7.5万元参与扶贫。

    “做什么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是乡亲们重新点燃了我的斗志,我也要把这些年的所得再回报给乡亲们。”想起省城培训回来后的首次育苗经历,毕丽霞认为自己的成功离不开乡亲们的支持。当年,毕丽霞省城学习回来,乡亲们自发拿出自家田地,凑出100亩地让毕丽霞育苗。她和丈夫都是做农活的“门外汉”,只能慢慢摸索。起初,露天的早稻秧苗长势极好,但一夜之间气温骤降,人为解救不及时,秧苗被蒸死。这些都是乡亲们“凑”出来的田地,毕丽霞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当晚跟着丈夫到20多个农户家挨家挨户道歉,商量解决方法。

    令她意想不到的是,很多农户已经买好了赶第二茬耕种的种子。“其实不怪你,这是天气原因,我们这个年纪种也种不了几年地了,这个时候再找你们麻烦,你们哪有信心再重新来过。”老乡的这番话深深地触动了毕丽霞,在感动于乡亲们的理解、支持之际,又燃起了她继续做下去的信心。乡亲们在毕丽霞低谷时信任她,毕丽霞成功后时刻心怀乡亲,二者虽不是亲眷,倒比那隔远的亲眷更亲近。

    “下一步,我们的重点是人才培养。”毕丽霞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加入到建设新农村的队伍中来。近两年,她积极调整合作社的管理方式,增强激励机制,留住人才,以期让合作社发展活力更强,带动乡亲们致富的能力更强。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