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9年4月30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三秦巧娘”用草编织出幸福生活
——记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百富草编合作社理事长张静
□ 张 成 张 帆

    草编是中国一门古老的手工技艺。在历史上,它曾作为生活、生产用品为人们带来了诸多便利。现在,虽然它的作用已被诸多的科技产品所替代,但仍以自然、清新、质朴的风格和精美细致的工艺彰显着地域文化的魅力。

    4月20日,位于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桥南镇花园街道的百富草编合作社的小院里,合作社理事长张静和村里的留守妇女聚在一起,她一边教大家用玉米皮编织手包,一边聊着家常。

    今年56岁的张静是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桥南镇人,也是当地小有名气的草编大师。张静并非从小就学习草编,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她萌生了学习草编的想法。有一天,张静农忙回来,在路边看到农户背着一大筐秸秆走过,她知道这些秸秆是农户用来编织草辫子的,而草辫子又可以加工成草帽。“我们这儿以前就有利用农忙间隙编草补贴家用的习惯,但都是各家各户自己单干,缺乏组织,也没有形成规模。即使行情好,一把辫子也只能卖三块钱。既辛苦,又赚不到钱。”张静表示,那一刹那,她就萌发了成立草编农民专业合作社,带领农户做草编的念头。

    想法是好的,但是要把想法变成现实却并不容易。张静面临的第一个难题是编织技术。以前,张静对草编只是粗略了解,并不精通。为了熟练掌握这门技术,张静先后自费去陕西凤翔县、洛南县学习草编技术。为了博采众长,她还只身远赴河南等地学习。经过不懈的努力,张静终于学懂学精了草编技术。

    张静满怀欣喜地带着技术回到村子准备创办草编合作社,却再一次遇到了困难。由于缺乏启动资金,她的家人并不支持她创办草编合作社。“当时就是铁了心要把合作社办起来,如果不办合作社,我学这技术不就没用了!”张静坦言,那个时候就算只有一分钱,她也会努力争取。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4年,张静成立了当地首家编织合作社——百富草编合作社。正当她准备大展拳脚的时候,一件事让张静不知所措。“村民们不相信草编可以赚大钱,他们不愿意加入合作社。”张静说,草编在渭南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主要取材于天然的麦秆、玉米皮、纯天然无污染染料,辅助工具主要有剪刀、锥子、针线、鱼线、竹棍、彩色吸管、支撑架,把麦秆经过挑选、漂洗、染色等多道工序加工而成。“草编的编织过程全用手工,这对技艺的要求比较高,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研究价值,而且其工艺品、装饰品色泽明快鲜艳,质地轻巧耐用、柔韧轻便、绿色环保,是馈赠亲朋好友的首选佳品。”张静一边示范,一边介绍草编的价值,但村民们并不明白草编的价值所在。合作社成立之初,周围传来了很多质疑声:有人愿意花钱买吗?草做的东西能卖多少钱?面对来自各方面的质疑和压力,张静并没有多做解释,她知道只要把合作社做大做强,把草编产品卖出高价,质疑和不解自会消除。

    张静摒弃一切干扰,静下心来做草编。几年后,张静的坚持有了回报,合作社的草编制品远销国外。

    为了把草编产品做成精品,张静反复尝试,在原有的草编花样上推陈出新,自己设计图案,编出样品后再教给合作社的成员。同时,张静严把质量关,每一个产品都做到精益求精。“不能让别人戳咱的脊梁骨,说咱坑人!”

    初学编织的农户,因为没有完全掌握编织技巧,造成了部分产品质量不过关。为了鼓励农户,张静自掏腰包回收了农户的草编,这一举动打动了所有人。随着时间的推移,村民们的编织技术也日渐成熟,可以编出更精细化、更美观的产品。2018年,张静荣获陕西省妇联授予的“三秦巧娘”称号。

    “我们利用空余时间做草编,一个月能挣200元—300元,基本上家里油盐酱醋的开销就有了。”桥南镇花园村的社员魏彩侠告诉记者,如今,村上的留守妇女、老人以及一些残疾人都跟着张静发展草编手工艺,小小的草编让村庄更具活力。

    现在,张静不仅是合作社带头人,还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草编的传承人。这样的双重角色,让张静对未来有着更多的思考,她要带领社员,不断开发新品,让草编工艺品更加迎合现代人的审美和生活需求,把这不起眼的秸秆,通过一双双勤劳灵巧的双手,编织出一个五彩缤纷的草艺世界,让更多的乡亲们从中得到实惠,也让草编这门传统的手工技艺得以继承和发扬。

(作者单位:张成,中华合作时报社;张帆,陕西省供销合作社)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