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9年3月19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把“穷困沙”变成“致富田”
——访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定边县定边镇十里沙村党支部书记石光银
□ 本报记者 牛立亭

    35年前,处于陕北边缘的定边县还是一片片流动的沙漠,村民饱受风沙之苦。35年后,定边县已然绿树成荫,瓜香果甜。而使之发生变化的,正是缘于全国人大代表、首位全国治沙英雄石光银这样一代又一代治沙人的努力。

    今年两会期间,政府报告中再一次强调了要“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持续抓好国土绿化、防沙治沙、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而同时身为陕西省定边县定边镇十里沙村党支部书记、陕西石光银治沙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的石光银也带着他的生态文明、脱贫攻坚的建议来到北京,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这位已经67岁的老人依旧坚定地表示:“生命不息,治沙不止,我是要把治沙造林的事业坚持到底的!”

    据悉,石光银从小就饱受风沙之苦,地难种、家难定、人难安。1984年,中央发出允许农民承包治理“五荒地”的号召,石光银毅然决然地辞掉定边县海子梁乡公社农牧场场长的“铁饭碗”,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投身到了治沙造林的工作中!而这一治就是35年,一天天、一年年,一株株林木就这样在石光银的手中,种进了陕北荒沙、荒滩、毛乌素沙地的南缘,为陕北创造了25万亩林田,营造了一道坚实的绿色屏障,阻挡了黄沙南侵,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保护了当地的基本良田,成功扭转了昔日定边县毛乌素风沙草滩区百姓“因沙致穷”的千年困局。

    “我们现在的林田,地表已经复绿,看不到沙子的痕迹了。而且,大家的基本农田也得到了保障,再也不用担心流沙侵害了。” 石光银颇为自豪地说道。据介绍,以前一场大的风沙,可以把当地新入地的种子吹得颗粒无存,把茁壮的秧苗吹得秆断叶无,甚至把庄稼都埋进了沙子。就算是一般的年景,地里的庄稼也要种个三四茬。“不过,现在可不一样了,这种场景你在我们这儿已经看不到了。”石光银眼带笑意,颇为自豪地告诉记者,“现在,我们这里的沙子止住了,林草起来了,耕地上的庄稼再也不用担心风沙了。土壤的地力得到了保护,蔬菜、西瓜、马铃薯、地瓜什么都可以种了!治沙造林前,我们的耕地亩产也就一二百斤,现在正常生产,一年能产一两千斤粮!降水也多了,生态环境也好了,农民也富了!”

    不仅如此,因治沙造林护田收效明显,当地的农业发展也逐渐兴盛了起来,不仅打了深水井,还在耕地上发展起了节水灌溉农业、规模化种植,并成立了合作社,农民的日子越来越好了。

    石光银表示:“农村的发展还是要依靠集体经济的壮大。随着规模化、现代化、机械化农业的发展,合作社能够将资源进行更好的利用。现在,我们正在考虑响应国家号召,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探索村企联合致富发展的新路子!”

    而说起他的治沙造林事业,石光银仍是一脸坚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我一直就说活到老,治到老,生命不息,治沙不止。而且,毁林容易,造林难。我现在还在带着人种树,咱治沙的老本行不能丢。以前造林粗放,杨树、柳树什么都种,现正在优化树木结构,种樟子松,让绿化带能长长久久,守护村庄,守护农田。看着绿起来的家乡,富起来的村民,我心里别提多舒坦啦!”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