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身居古城大同,却鲜有时间去逛古城美景。每天只是在闲暇时眺望古城墙,那一片刻,仿佛将自己置身于战火纷飞连三月的战场,似乎亲睹了白登之围的惨烈,思绪如云。
大同古城墙原是北魏平城的故城,修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72年),大将军徐达奉命依辽、金、元旧城基础增筑新城,由于它在北部边防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多次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一直享有“巍然重镇”,“ 北方锁钥”之誉。
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六年),韩王信在大同地区叛乱,并勾结匈奴企图攻打太原。汉高祖刘邦亲自率领32万大军迎击匈奴,先在铜辊(今山西沁县)告捷,后来又乘胜追击,直至楼烦(今山西宁武)一带。时值寒冬天气,天降大雪,刘邦不顾前哨探军刘敬的劝解阻拦,轻敌冒进,直追到大同平城,结果中了匈奴诱兵之计。刘邦和他的先头部队,被围困于平城白登山达7天7夜,完全和主力部队断绝了联系。后来,刘邦采用陈平的计谋,向冒顿单于的阏氏(冒顿妻)行贿,才得脱险。“白登之围 ”后,刘邦认识到仅以武力手段解决与匈奴的争端不可取,因此,在以后的相当一段时期里,采取的“和亲”政策便成为笼络匈奴、维护边境安宁的主要手段。
去年9月,我在位于古城清远南门福兴园小区租住了一套房子,紧邻大同古城。每每夜深人静,风吹过的时候,城墙垛子上的铃铛叮叮作响,像是听到了远古的声音。
在我国一些寺庙等传统古建筑的屋檐下,总能看到这系挂着的铃铛,风吹铃动,悦耳清脆。这种庙宇殿堂屋角的铃铛现今都叫做“风铃”,亦称惊鸟铃、护花铃。古代,风铃还有一个名字是“铁马”,古称“铎”,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占卜,也有人用它判断风向。古人悬挂风铃,是以“风吹玉振”的声音,达到警示、静心养性或祈福之目的。
2008年,随着耿彦波市长的到来,大同的古城墙、古建筑等古迹峰回路转,城内的各种古迹开始大规模修缮、复建。大同古城墙经过千百年来风吹雨打,经过无数次战火洗礼,在跌宕的历史长河中跌跌撞撞,从雄姿英发到遍体鳞伤,这座古老的城墙蒙受了多少耻辱,受了多少伤害,演绎了多少惊天动地的故事?她的每一座城楼,每一块墙砖都好像在倾诉,倾诉着她令人深思的现在和过去!修复后的古城墙雄伟壮观,特别是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古城夜景分外迷人,流光溢彩的灯光,使古城墙楼阁俊俏秀丽,伟岸的轮廓更具魅力。
进入新时代,大同这座塞外古城,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提出的“不当煤老大、争当排头兵”的指示精神,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打造能源革命和对外开放“两个尖兵”,按下了转型“快进键”,在高起点上再出发。我们相信,大同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