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召开的阿里巴巴技术脱贫大会上,阿里向社会交出了一年的脱贫成绩单——过去一年里,阿里发挥自己的技术优势,探索出了一条技术脱贫的新模式。
一年前的2017年12月1日,阿里巴巴宣布未来5年,将在生态、电商、教育、女性、健康5大领域投入100亿元脱贫。
一年里,蚂蚁金服网商银行向贫困县200余万用户提供贷款超过1000亿元,全国600多个贫困村通过电商脱贫成为了淘宝村,国家级贫困县在阿里平台的销售额超过630亿元,其中,超过100个贫困县网络销售额超过1亿元。
同时,全国有超过425万人次建档立卡贫困户获得了健康保险保障,近17万名贫困县的女性获教育生育健康险,同时,近27万贫困地区青年接受职业培训。
此外,蚂蚁森林在沙漠植树 76万亩,为18万人创造了绿色就业岗位。
“贫是物质贫乏,穷是缺乏希望。脱贫,更要脱穷,只有充满希望,才能走向致富。”阿里巴巴脱贫基金主席、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说,阿里现在做的只是从“0”到“1”的第一步,更多的“N”在未来。
当“贫困县”遇上“高科技”
“过去,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是靠天吃饭。未来,农民要面朝屏幕背靠计算,靠数据来吃饭,用大数据来预判,来决策。”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说,过去,农民可能不会用电脑,但是今天的农民几乎人人有智能手机,可以在农村就发展电子商务。上一代的农民背井离乡到城里只能当农民工,今天的农民不需要离开自己的土地,就可以成为农业工,农林工。
一年前,阿里巴巴脱贫基金成立时,可谓高规格,马云担任基金主席,阿里巴巴集团执行副主席蔡崇信、蚂蚁金服原董事长彭蕾、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执行官张勇、蚂蚁金服董事长井贤栋分别担任基金副主席,阿里巴巴党委书记邵晓锋任基金秘书长。马云还放话:脱贫要成为考核工作的KPI。
“投入100亿元,是阿里巴巴助力扶贫攻坚的重要投入,但我们能做已经在做的,远不止这些。”邵晓锋说,大家记得住的可能是100亿元,但不知道的是,过去一年,阿里巴巴有数百位工程师和产品经理,在乡村呆的时间比在杭州的时间还要多,有人因此还获得了公司“空中飞人”奖。他们的足迹,遍布中国上百个贫困县。
当贫困县遇上高科技,会带来哪些变化?
大会上,阿里也公布了一些“小数据”:阿里云IoT技术在内蒙古巴林右旗将一片贫瘠的土地改造成塞上江南,预计一年可以节省1550万立方米的水,相当于一年就可省出1.1个西湖。
河北农村地区的村民,在支付宝上就能预约无人机喷洒农药,一年下来,能减少30%以上的农药使用,节约90%的农业用水。
在陕西试点的“ET农业大脑”则可以分析果园浇水、施肥等数据,提出种植建议,可以帮助果农每亩节省管理成本超过200元。
比“脱贫”更重要的是“脱穷”
邵晓锋说,在技术脱贫的理念下,经过过去一年的探索,阿里巴巴脱贫初步具备了“可借鉴、可参与、可持续”3个特征。
2019年是国家脱贫攻坚的决战年,也是衔接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年。五年为期的阿里巴巴脱贫基金,正迎来从1到N的全面推进。
“贫是物质贫乏,穷是缺乏希望。比脱贫更重要的是脱穷,只有充满希望,才能走向致富。”马云表示,阿里巴巴希望通过技术做到“贫而不困”,不只是帮助农民增收,而是帮助他们改变增收的方式,要把农村发展变成乡村发展,用新理念、新技术、新运作改变农村,脱贫致富。农民依然可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
脱贫年报显示,过去一年,阿里巴巴脱贫基金在教育脱贫投入上用心甚多,包括马云、蔡崇信、彭蕾3人负责的脱贫领域,连接成了一条贯穿0-3岁孩子到乡村义务教育,到职业教育培训的教育脱贫体系——
陕西宁陕的养育未来项目,已实现全县覆盖,致力于0-3岁孩子的养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400名优秀乡村教师通过马云公益基金会获得资助,5万名学生命运因此被改变;9个电商培训基地落户贫困县,开展电商与云计算相关培训超过26万人次。
“只有人的可持续和脱贫机制的可持续,才能推进乡村发展的可持续”,阿里巴巴脱贫基金年报中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