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 心 提 示
进入新时代,国家“农”字当先,金融肩负使命。如何抢抓机遇、抢占先机,发挥金融在乡村牧区经济中的保障支撑作用,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积极贡献是农村金融的社会责任,也是重大课题。
进入新时代,国家“农”字当先,金融肩负使命,结合太仆寺旗实际,如何抢抓机遇、抢占先机,发挥金融在乡村牧区经济中的保障支撑作用,用现代金融理念做强农牧业,用现代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支撑农牧业,切实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便利性、覆盖面和满意度,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积极贡献是农村金融的社会责任,也是重大课题。
现状
乡村牧区发展现状。太仆寺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锡盟最南端,是经济上以农牧结合、以农为主,人口分布为汉蒙融合的经济欠发达地区,也是国家级重点扶贫开发旗县之一,总人口20.87万,其中乡村牧区人口17.15万人。全旗农作物播种面积141.7万亩,中药材、有机蔬菜、马铃薯种薯、油料、甜菜、饲草料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金融支持农牧业现状。太仆寺旗金融涉农贷款占比91.21%,农牧户贷款占比53.41%,各家金融机构对农牧业较为重视,但仍存在信贷总量不均衡现象。
当前,太仆寺旗乡村牧区振兴的金融短板主要包括经济基础薄弱,融资难;金融服务不均衡,覆盖率仍偏低;政策法规适应性差,风险防范意识有待提高。
对策建议
助力乡村牧区振兴,突出支持重点解决经济基础薄弱问题。首先,重点支持精准扶贫,助力贫困户生活富裕。充分依托太仆寺旗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实行“菜单”式扶贫,一是以建档立卡贫困户为基本点,对贫困户进行信息建档,采用差别化的评价内容,为贫困户量身打造信用评分、等级评定标准,降低贫困户授信准入门槛,化解贫困户融资难题。二是以“肉、酒、油、蛋、药、菜、游”七大优势特色产业为切入点,重点扶持自治区、盟级龙头企业和新引进的扶贫重点项目,建立“3+3”产业带贫机制(壮大一个龙头企业、带动一片富民产业、形成一套带贫机制,制定一个方案、组织一套人马、坚持一抓到底),推广“银行+特色产业+贫困户”“银行+合作社+扶贫户”等模式,将产业发展与扶贫工作深度融合。三是以旅游扶贫为聚焦点,依托草原观光休闲度假和乡村牧区旅游的优势,拉长乡村牧区产业链,促进资源向生产动能转化,形成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新的增长点。四是以贫困辖区为根本点,对全旗73个深度贫困村加大扶持力度,做到“五个明确”——明确带动帮扶贫困户的目标,明确产业精准扶贫的支持重点,明确具体工作措施,明确资源保障和激励政策,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
其次,重点支持“美丽乡村”建设,助力乡村牧区生态宜居。太仆寺旗2018年建设美丽乡村示范村30个,2019年累计35个,2020年累计40个。加大对农牧民住宅升级翻建和生态田园型村庄、特色文化型村庄、特色农牧业型村庄等特色村庄建设资金扶持力度,打造环境“青而绿”、形态“小而美”、产业“特而优”、机制“新而活”的特色村庄,支持牧区道路、环卫、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将“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净化”向乡村牧区延伸。
最后,重点支持现代农牧业发展,助力乡村牧区产业兴旺。紧紧围绕《太仆寺旗实施乡村牧区振兴战略三年行动计划》,扶持西门塔尔牛、安格斯肉牛、察哈尔羊等特色优质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和蔬菜、甜菜、中草药、藜麦、粮油等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加大家庭农牧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和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信贷投放力度,支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乡村牧区实用人才和青年致富带头人以及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和农牧业科技人员从事农牧业生产,推动农牧业经营主体职业化。
助力乡村牧区振兴,创新金融服务方式解决金融服务不均衡问题。首先,加强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助力乡村牧区治理有效。通过打造助农金融服务升级与电子渠道相互补充,实现金融服务均等化。一方面,将助农金融服务点建设成为普惠金融便民点、金融知识普及点、电商交易服务点、综合整治高利贷宣传点为一体的“农信驿站”,让乡村牧区金融服务更便捷;另一方面,重视移动支付、电子机具在乡村牧区市场的潜力和空间,以网上银行、手机银行、聚合支付、微信银行等为载体,通过增加ATM、POS机、便民自助服务终端拓展银行卡使用范围,缩小城乡金融服务差距。
其次,加强金融产品创新,促进乡村牧区金融供给。一是激活乡村牧区产权资源,加强与村委会沟通、合作,渐进式盘活乡村牧区“沉睡资产”。二是优化信贷结构,根据农牧业生产的季节特点、生产周期和综合还款能力,灵活确定贷款期限、利率和额度,针对年轻人提前消费、未来投资的特点,推出小额、低息、灵活的信贷服务产品。三是创新乡村牧区“快贷”业务,发展畜牧贷、粮食贷、特色贷等,满足乡村牧区多元化的服务需求。
最后,创新活动平台,激发乡村牧区金融服务活力。搭建“党建+”平台,确保党员干部在服务乡村牧区振兴战略中走在前列、作出表率;搭建“普惠+”平台,以“便民、惠民、利民”为宗旨,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扶贫、信用、绿色、网络”四大普惠,把更加优质的金融服务向薄弱环节延伸和拓展;搭建“美丽+”平台,扶持打造美丽庭院、美丽村庄、美丽网点、美丽乡镇,共创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美好新村。
助力乡村牧区振兴,完善金融政策解决政策适应性差的问题。首先,加强诚信环境建设,助力乡村牧区文明和谐。推动乡村牧区信用体系建设,开展“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创建活动,对信誉好、主动按期还款的农牧户在贷款额度、期限、利率上给予优惠,公开曝光不讲诚信的贷款户。
其次,创新执行方式,全力破解农牧户不良贷款“执行难”。一是建立联动机制,建立旗、镇、村三级执行协作网络,调动村委会协助执行的积极性,提高执行效率。二是加强诉讼清收,坚持在科学评估诉讼成本、风险的前提下,应诉尽诉,针对恶意拖欠贷款的农牧户,多方查找财产线索,及时采取资产保全、诉讼清收等措施;对查实有履行能力但拒不履行的被执行人,在就地村、社区和打工单位公告曝光。三是化“处置”为“营销”,对因经济下行导致生产经营暂时出现困难的农牧户继续提供信贷支持,以展期、续贷等多种形式减轻困难农牧户财务压力,实现双赢。
最后,扩大宣传力度,增强农牧民参保及风险意识。针对农牧业保险特点和农牧民需求,利用媒体渠道,采取集中动员、上门宣讲、送报到户等形式,让农牧民对农牧业保险的相关政策、条款责任、保险费率等知识有深刻认识和了解,凡从银行借贷的农牧户都必须参与基本的农牧业保险,破解金融信贷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