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8年10月30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为农服务必须要抓住“创新”的牛鼻子

□ 讲述:山东省高密市供销合作社主任 邱介福 整理:本报记者 白琦瑛 通讯员 张世勇

    作为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典型代表,如何创新服务供给,构建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机制是高密市社所面临的问题。为此,市社以提高农业服务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土地托管为切入点,针对土地流转中存在的农民收益基本固定、价格纠纷多发以及“非粮化、非农化”倾向等新问题,引导供销合作社发挥资源优势,积极探索以土地托管服务实现适度规模经营的新途径。

    随着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不断推进,发挥扎根农村优势、强化服务功能成为改革创新的关键。近年来,山东省高密市供销合作社充分发挥服务“三农”生力军作用,坚持“服务规模化+农民组织化”,全力打造为农服务体系,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为引领农业农村改革,高密市委、市政府树立起“重视供销合作社就是重视农业、扶持供销合作社就是扶持农民”的理念,高度重视供销合作社改革,把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纳入全面深化改革大局统筹谋划,并专门出台《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在将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和为农服务中心建设列为“一把手”工程的基础上,市财政每年支持供销合作社发展资金由原来的100万元增加到300万元,在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重大事项上先后拿出5500万元专项扶持资金,解决供销合作社重点项目建设用地285亩。

    为切实抓好“社农结合”,高密市社引导组建镇级和县级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建立健全联合社机关主导的行业指导体系和社有企业支撑的经营服务体系。市级组建事业法人性质的农民合作社联合社,镇级成立农民合作社联合社10家,基层社领办创办和带动农民合作社2639家社员21.6万人,占全市农民总数的57%,真正实现了“农民出资、农民参与、农民受益”。通过强化供销合作社担当意识,集成优势资源,不仅有效释放了农业生产力,还激发了农村发展活力。

    作为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典型代表,如何创新服务供给,构建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机制是高密市社所面临的问题。为此,市社以提高农业服务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土地托管为切入点,针对土地流转中存在的农民收益基本固定、价格纠纷多发以及“非粮化、非农化”倾向等新问题,引导供销合作社发挥资源优势,积极探索以土地托管服务实现适度规模经营的新途径。通过土地托管开展规模化服务,市社实现增加有效种植面积5%—10%,粮食作物每亩增产10%左右,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15%—20%,为农民节支提效400元以上。同时,按照“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功能完备”的原则,市社在原29个建制镇分别建成一处配备测土配方智能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农机存放维护、粮食烘干储藏等“6+1”功能的为农服务中心,并积极推动农业服务企业与为农服务中心合作,使为农服务中心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进而实现“3公里土地托管服务圈”的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及可持续化运营。

    如今,农村电商的快速发展为构建现代化农村流通体系提出了新要求。按照“‘公益性+市场化’为引领、‘线上+线下’双平台支撑、‘实体+网络’融合发展”的运营模式,高密市社大力实施“互联网+流通”行动,在为农服务中心建设“云平台”,构建农村现代流通“一张网”。目前,全市供销合作社系统已有农业流通龙头企业6家、实体网点901家,还成立了供销电子商务公司,设立电商运营中心39家,实现了日用品、农资、农产品“三网”融合,打通了与“土地托管服务圈”相配套的农村流通新动脉。为把为农服务中心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高密市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1+N”协同为农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实施工作力量“叠加”、服务力量“整合”,将农业、水利、粮食、农机、农村商业银行等农口部门的审批事项和公益事项分批进驻为农服务中心,形成以供销合作社为“1”,上述部门、单位为“N”,党务、政务、生产、生活“四位一体”,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

    通过坚持不懈的改革实践,高密市社的发展对全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起到了关键的牵动和传导作用。在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方面,市社通过市场化手段引导农民合作社进行种植结构调整优化,扶持发展瓜果、食用菌、黄烟、蔬菜等种植、加工、销售,培育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业态。目前,全市已建成现代农业园区231个、规模化养殖场748个、家庭农场606家、农业龙头企业54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587家、休闲农业项目42个。在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方面,市社积极发挥供销合作社服务规模化优势,加强与农业龙头企业的产权联合,加快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重构”,推动第一产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供销合作社与望乡食品、正大集团、先锋种业、中粮公司、安佑饲料等农业企业开展合作,建立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12.6万亩,创建农产品品牌24个,农产品年交易额达5.6亿元。在增加村集体收入方面,市社积极推动村“两委”与供销合作社、农民合作社深度联合合作,实施农民合作社、服务平台、发展项目、干部队伍“四个共建”,实现供销合作社基层组织助力村集体收入增加。尤其是在土地托管上,市社以为农服务中心为平台,与村“两委”共同组织农民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优秀干部职工和村干部实行交叉任职,并积极创新利益分配机制、风险补偿机制和农业职业管理人制度,村集体不仅每年每亩可提取40元的服务经费,还可将集约化经营溢出5%—10%的土地入股合作社从中分红,并可通过参与农资销售、良种供应等经营活动获取一定比例的收益等,拓宽了村集体增收渠道。目前,全市共建村已达446个,累计实施共建项目659个,带动共建村集体增收3万元以上。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