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转”:转变领导方式,突出高位引领;转变工作思路,优化高端运筹;转变保障形式,强化高速推进
“三改”:市场化运作抓“社改”;社会化运行抓“土改”;机制化保障抓“制改”
“三新”:打造了“农商繁荣”的新形态;托起了“农业兴旺”的新业态;开创了“农民富裕”的新常态
近两年来,湖南津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工作,始终按照上级划定的深改路线图,积极探索基层社改革实现形式,通过先行探索“三转三改三新”津市模式,确保了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整体推进,为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的供销支撑和惠农保障。
一、高站位抓运筹,在领导层面强化了“三个转型”
津市市委强化综合改革的有关部署,通过在领导层面狠抓“三个转型”,形成了高站位抓改革的决断力和执行力。
转变领导方式,突出高位引领。津市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市委副书记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的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并把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作为全市重要工作,纳入乡村振兴战略进行考核。同时,按照市镇村改革“项目化”运作模式,实行了“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个团队、一套方案”一抓到底。全市先后有9名县处级领导联系镇村改革工作,通过领导对接镇村、团队对接项目、干部对接产业,确保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按时间节点整体推进。
转变工作思路,优化高端运筹。津市市委、市政府按照开放改革的理念和系统管理的思路,将市镇村三级改革任务分解到相关涉农16个部门单位和镇街,实行目标管理、整体推进。同时,津市市委、市政府与相关部门签订责任状、部门与干部签责任书,实行系统管理、责任驱动。市领导小组还定期召开办公会和责任单位联席会,实行调度管理、跟进推动。市委和政府督查室按时间节点、改革进度、建设体量跟进督查,实行全程跟踪、监督管理。
转变保障形式,强化高速推进。一是在政策上保障。按照中央、省、市有关供销合作社改革方向、任务和要求,紧密结合津市改革发展实际,津市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津市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示范创建工作方案》《津市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工作考核办法》等一系列文件,不断优化改革环境,提供政策保障支撑。二是在资源上倾斜。对供销合作社改革给予资金、资产、资源的倾斜支持,不仅让供销合作社能立起来、动起来,而且能大起来、强起来。在此基础上还明确了相关农业农村的发展职能。三是在人员上进行优化。调整了供销合作社领导班子,健全了理事会和监事会,增加了2个事业编制,新录用了3名工作人员,增强了管理团队和专业队伍,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
二、大视角抓推进,在改革层面创新了“三改模式”
在狠抓领导层面“三个转型”的同时,津市市社把改革的重点指向市镇村一度出现的“线破网断人散”问题,立足全域供销、全民供销、全产业链供销的大视角,通过探索“三改”新模式,有效突破了体制藩篱,补齐了发展短板,做实了供销平台。
市场化运作抓“社改”。通过实施合作经营的市场化运作,在供销合作社改革上打出了“1+4+N”创新组合拳,逐步形成了“党政主导、供销牵头、农民参与、市场运作、民主管理”的新格局。“1”即激活县级社龙头作用。津市市政府投入100万元设立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专项资金,将原供销合作社资产恢复社有资产属性,累计注入1亿余元资产用于供销合作社平台建设和公司化运作,使县级社具备“自我造血”功能。2018年,又投入400万元建立健全了三级为农服务体系,目前,津市供销合作社系统已延伸发展镇级经营实体8家、外围专业合作社组织38个,服务农民近5万人次。“4”即在组建新农资产管理公司、新农农业发展公司、供销电子商务公司和农贸批发市场四大公司的基础上,通过市场化运作,搭建了特色产业发展平台、农业社会化三级服务平台、农村电商服务平台和农产品仓储物流平台,搞活农村市场流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N”即延伸发展多个基层惠农综合服务社和供销网点,主要以县级公司为“旗舰”,已发展建立镇级惠农综合服务中心社4家、村级综合服务社76家、基层服务网点278家,为农服务网络实现了市镇村的全覆盖,初步形成了覆盖农村全域的供销“联合舰队”。
社会化运行抓“土改”。针对津市务农劳动力少、年龄偏大、技能不足的现状,破解“谁来种地,地怎么种”的问题,在土地流转方面,推行了“1+3”载体改革,成立了市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和镇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信息平台、纠纷调解平台等“一中心三平台”。目前,已流转土地6.9万亩,占农户承包耕地面积的35%,为供销合作社介入土地托管创造了条件。在土地托管方面,探索了“两式”服务改革。以药山镇为先行试点,运用股份合作的杠杆机制,通过市场融资500万元,组建镇土地托管服务中心,量身定做了生产全程托管的“保姆式”服务模式和部分生产环节托管的“菜单式”服务模式,通过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社会化服务,已对全市35000多亩土地进行了有效托管。在土地经营方面,推动了“3+”模式改革。通过探索“产业+”模式,投资1亿元扶持湖南农之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在大关山村开发“关山明月生态园”,初步建成了5个百花园和十二生肖广场、孝文化广场、民俗文化展览馆等10个旅游景观,年接待游客达15万人次;通过“企业+”模式,即“公司+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农户”,在庹家峪一线形成“食用菌产业走廊”,生产杏鲍菇、秀珍菇、平菇、香菇、金针菇及药用菌等,产品畅销全省及武汉、郑州、兰州等地;通过“电商+”模式,以农业小食品为销售主导产品,在市运营中心的带动下,“互联网+”服务覆盖全市乡村。
机制化保障抓“制改”。为了确保供销合作社改革从一开始就步入机制化的发展轨道,积极推行市级“双线治理”机制,在行业管理线,健全市社对各基层社的评价机制;在经营服务线,完善市社对社有企业的考核机制,确保各项管理与服务永远行走在路上。同时,在探索镇级“干部帮联”机制上,要求各镇党委、政府按照供销合作社工作一盘棋的布局,统一推行镇干部“帮联工作法”,即:镇班子成员联一个村社、镇干部联100户社员,帮助解决生产、销售、市场等问题,带动和促进镇村供销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以“智慧党建”为契机,津市还搭建了覆盖市镇村三级的信息化网络,在全市所有村居推行了党务、政务、商务“三务合一”机制,健全城乡一体化的服务体系。津市目前已投入800万元,以智慧城市建设为主导,全面建设市级运营中心、镇级电商旗舰店和村级农情电商室,初步建成从县级数据中心到村级信息终端的全覆盖信息服务网络,通过信息化服务消除城乡数字鸿沟,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三、全要素抓转换,在实践层面推动了“三新发展”
在供销合作社改革实践中,要力求实现改革成果的最优化、群众利益的最大化,形成了“三新发展”的喜人局面。
打造了“农商繁荣”的新形态。通过供销合作社“1+4+N”改革,借助供销合作社的核心引领、社有公司的市场带动和农民合作社的深耕拓展,津市各类农产品已对接省内外农贸市场156家、超市539家,本土农产品供销网点扩大到近500家。2017年,津市农产品销售额突破20亿元,极大带动了镇村发展。
托起了“农业兴旺”的新业态。在各类农业合作社拉动下,津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4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92家、产业基地48个、家庭农场103家、各类农村经济大户582户,新型农业产业呈现蓬勃向上的生机。
开创了“农民富裕”的新常态。津市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探索实践,带来的不仅仅是农商的繁荣和农业的振兴,更是开创了“农民富裕”的新常态。其中,新洲镇戚关村依托湖南和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全村600多劳力中,已有300余人“洗脚上岸”,其中150人就近在和平生物公司务工,人均年收入达到了3万多元。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先后发展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200多户参加各类合作社,帮助贫困户发展产业,参与合作,获得稳定收益,其中70%已实现脱贫,预计到2020年参加合作社的贫困户均可脱贫并可持续发展。
(湖南津市供销合作社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