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8年10月30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2018年西红柿供需形势分析及展望


    中国是世界上西红柿栽培面积最大、产量最多的国家。主产区在新疆、内蒙古、河北、山东、河南、江苏等地。经过多年培育和种植,西红柿已发展成为我国居民日常生活中重要的蔬菜类品种之一,2016年、2017年、2018年西红柿产量均超5000万吨,且产量逐年稳步增加,占全国蔬菜总产量的比重接近7%。

    2018年9月西红柿均价直线上涨,从8月底的3.42元/公斤涨至9月底的5.26元/公斤,涨幅达到53.80%。通过2010年-2018年全国西红柿批发均价走势对比分析发现,2018年9月份西红柿全国批发均价为近8年最高,环比上涨30.27%;2018年第三季度西红柿全国批发均价为近8年最高,环比上涨15.51%。

    “十一”过后,全国西红柿批发价格继续保持高位持稳的状态,相较于近期价格较低的茄子、青椒、菜花等蔬菜价格,西红柿价格在全国主要大中型城市的商超零售价格处于8-10元/公斤区间,在整个日常消费类蔬菜品种中显得尤为突出。

    然而,2018年第一季度还是西红柿价格持续下跌、低迷的时期,导致江苏、河南、四川、云南等地西红柿出现大面积滞销,产地每斤西红柿的价格低到两三毛钱,成吨成吨的西红柿因为卖不出去或烂在地里,或扔到路边,相关新闻报道和请求政府帮助处理西红柿滞销问题的函引起了广泛关注。

    半年时间,全国西红柿市场到底发生了什么,导致西红柿产地收购价格、批发价格和终端零售价格出现5-10倍的环比季度涨幅呢?

2018年西红柿滞销及供需转换分析

    2017年,因种植户积极性提高以及温室大棚补贴政策的推行,西红柿种植面积小幅增加,产量稳中有升,总产量为5700万吨,同比增1.45%;消费量持续增加,水果西红柿、西红柿加工品的消费比重明显提升,消费结构更加趋于合理化。在国际贸易方面,西红柿出口量增额减小。

    2018年,受2017年全年西红柿种植利润较好,尤其是市场卖相好的粉果西红柿,受消费者青睐,价格表现优秀,比常规品种红果西红柿的批发价格高出1-2元/公斤,许多西红柿主产地纷纷改种粉果西红柿,期望赚取更多利润。但由于我国农业环节的典型特征叠加大流通的格局,导致生产环节跟风现象严重,上市期集中,产地端冷库建设及保鲜科技、保鲜设施缺乏,尤其是粉果西红柿极其不耐储的特点,决定了一旦受天气因素、物流因素和客商因素个别影响或者共振影响,短期区域范围内粉果西红柿将会呈现显著供大于求的局面,价格波动幅度显著加大。

    本年度一季度全国范围内,西红柿滞销是典型的多因素共振的结果,具体原因如下:

    (一)冬季气温偏高,加快采收节奏

    温暖的天气导致许多产区西红柿着色加快、采收期变短,往年春节期间一般是6-9天采购一批次,由于今年气温温暖适宜,许多产区西红柿采收变为3-5天一批次,导致短期各主产区西红柿供应量加大。

    (二)中国传统春节,客商入市积极性弱

    2018年春节后,受2017年全国果蔬价格整体走低,生鲜电商、生鲜微商和生鲜社区店等全面开花,加剧果蔬流通行业竞争,传统靠买卖价差和代理费用生存的果蔬流通服务商更新淘汰的速度加快,叠加整体经济形势,导致许多传统的蔬菜产地收购商、流通经纪人、批发市场代办等入市信心受挫,入市积极性减弱。

    (三)粉果西红柿一股做大,不宜储藏放大短期供需失衡

    从2015年开始,全国西红柿市场供需的失衡从供小于求走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农业科学技术进步和推广,导致全国范围内西红柿种植面积稳步增加,粉果西红柿因上市时期相对集中,如果走货不畅,客商拿货意愿不高,价格竞争在所难免,农户不可避免地要接受低价清理库存的局面。

    整体上,货架期较短的生鲜产品,尤其是不宜储藏的粉果西红柿,部分产区出现销售难的情况比较正常,但全国范围内出现大面积的滞销局面,根本原因在于有效供应和有效需求之间的严重失衡。唯有有效引导西红柿种植生产,并对流通环节加强监管措施和监管力度,才能缓解因滞销带来的不利局面。

    (四)亩均种植利润调节,生产规模与种植利润不可兼得

    以山东寿光相对专业的大棚种植西红柿为例,一般西红柿种植分春秋两茬,一茬亩产量大约10000公斤,以平均产地批发价格3元/公斤计算,每茬亩均毛收入30000元,全年两茬亩均60000元。成本方面,主要是蔬菜大棚的建造成本、蔬菜大棚覆盖材料成本、投入品成本等,约23000元/亩。通常状况下,寿光设施大棚一个职业种植户,两口子通常承包种植3-5个大棚,因此不难计算出,种植西红柿的年收入大约为11-18万元之间,基本符合近两三年来,山东寿光地区大棚种植户的平均收入水平。

    所以,如果产地平均收购价格低于2元/公斤,则以两口子为主要劳动力的家庭单位,种植西红柿的每年收入下降为5-8万元,农户就会有强大的意愿和动力去改种其它蔬菜品种。

2019年西红柿国内生产形势及建议

    市场价格是决定种植意向的风向标,生产者应密切关注市场行情,适时调整西红柿种植面积,根据消费者偏好,调整优化种植品种结构,同时提升田间管理技术水平,加强信息技术在西红柿种植中的应用,以实现保产增效,切实保障自身利益。

    (一)关注市场行情,促进市场信息对接

    长期看,西红柿年度内价格波动“U”字型规律非常明显,产地转换一旦断档,市场价格大幅波动在所难免;短期看,西红柿月度间环比规律存在不确定性,盈利机遇与挑战同时并存。

    搭建客观、迅捷、有效的便民服务信息平台,微观上动态发布西红柿的供给和需求信息,促进供需有效对接;宏观上进行数据集成和检测和分析预测,一旦发现总体上供大于求,或大量农户集中种植某种品类西红柿造成同质化竞争,或者不适宜种植西红柿的地区盲目跟风,就对供给侧发出预警,通过拔苗换茬、移栽扩种等方式,适时增减播种面积,调节西红柿上市期,减缓供需失衡程度。

    (二)优化品种结构,适应消费市场需求

    优化品种结构,也是蔬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水果西红柿、樱桃西红柿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大,批发均价也高于普通西红柿,生产者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适当扩大种植规模,贴合消费者喜爱偏好。但是要切忌盲目跟风,一哄而上,防止因需求量有限而导致的价格大跌。

    (三)加强田间管理,提高种植科技水平

    目前,我国西红柿生产以小规模分散经营方式为主,生产管理效率偏低,难以实现高产量、好品质。田间管理贯穿西红柿生产的整个周期,种植户应有效提升中耕、培土、浇水、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田间管理技术,提高西红柿(尤其是露地西红柿)的坐果率,实现增产增收;加强信息技术在西红柿生产中的利用,如实时监测生长态势、营养态势,自动控制设施环境温度,以实现设施种植管理的自动化、智能化,提升种植科技水平。

    (四)培育新型农民,发展专业服务体系

    大力培育和发展农产品销售、营销专业服务体系,帮助农民转型为种植、技术研发销售一体化的新型农民,让他们在田间地头都可以动态发布信息自行销售,一定程度上减弱他们对流通环节的依赖,同时能直面市场收集有效反馈,以提高西红柿种植效益。

    (五)拓宽销售渠道,增加直渠销售量

    鼓励新零售、直播、户外、旅游、交通运输、餐饮等领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关联度,跨界融入农产品销售体系,甚至远期培育和发展期货市场,不断拓宽销售渠道,促进市场充分释放需求,实现与供给的动态平衡。

    (六)主动运用保险工具防范价格风险

    农业保险是专为农业生产者在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生产过程中,对遭受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疫病、疾病等保险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保障的一种保险保障。目前,山东、河南、江苏等地区,以“中央政府补贴+地方财政补贴”为主补贴大部分保费,农户自负少部分保费,在此基础上,不仅主要大宗农作物灾害保险覆盖率大幅提高,特色经济作物,比如蔬菜、水果、水产品、动物等农业灾害保险覆盖率也逐步扩大。所以,各个地区进一步试点并扩大农作物目标价格保险的覆盖范围,能避免因农作物受自然灾害和价格波动而导致的农民收益大幅波动,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中国供销农产品批发市场控股有限公司供稿)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