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胡宏开)普惠金融难在农村,农村中最难的就是“最后一公里”问题。如何实现理念上的突破,真正以农村客户为中心,以农民的需求为出发原点,把“最后一公里”当作“第一公里”?
10月17日,在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小额贷款公司协会联合主办,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承办的“2018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中,在“乡村金融与乡村振兴”专题论坛上,浙江省农信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王小龙作了题为《构建与发展相适应的金融体制机制真正实现攻坚“最后一公里”》的演讲。
王小龙认为,拥有小而散的客户是金融机构实现长远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得散户者得天下。但是,做小做散必然会面临长远目标与短期利益、成本与收入的冲突,这就需要树立把服务挺在最前面的情怀,将这项长期工程坚持到底,现在看来的“亏本生意”,未来将能够带来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王小龙表示,做普惠金融必须先做大量的基础性工作,从成本效益上看并不划算,但政府有要求、老百姓有需求,我们就要义无反顾地做农村金融的“最后守望者”。
王小龙认为,发展普惠金融,攻坚“最后一公里”,不仅需要金融机构积极作为,更需要建立起能够与改革发展大方向相配套的体制机制,要进一步明确中小金融机构的定位:在政策定位上,国家应当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确保中小金融机构不跨区域、坚持主业,做自己该做的事,把服务做到极致;在市场定位上,中小金融机构应明确主要服务对象,找准发展空间,做自己擅长做的事,实现商业的可持续。
以下为王小龙演讲实录:
很荣幸再次来到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今天的主题是乡村金融与乡村振兴,乡村振兴作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必然会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也将对农村金融带来深远的影响。浙江农信在长期的金融服务中得到许多收获与感悟。我们认为,拥有小而散的客户,是金融机构实现长远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得散户者得天下。但是,做小做散必然会面临长远目标与短期利益、成本与收入的冲突,这就需要我们树立把服务挺在最前面的情怀,将这项长期工程坚持到底。我们有理由也有事实相信,现在看来的“亏本生意”,未来将能够带来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今天,我主要想与大家交流探讨三个方面。
浙江农信长期致力于
打通普惠金融的“最后一公里”
在远离大陆的东海之上,有一座美丽的东极岛,岛上常住人口只有1700余人。过去,出于成本考虑,大型银行都将东极岛上的网点撤离。只有浙江普陀农信社(现为普陀农商行)是岛上唯一的金融机构,坚持365天提供金融服务。去年,网点的存款是4700万元,从成本收益来看,最多只能做到勉强平衡,根本谈不上盈利。但是我们一直没有把网点撤出,因为我们知道,如果没有这个网点,岛上老百姓就得坐3个小时的船,到几十公里外的本岛上才能存钱取钱,非常不便。
抱着这样的情怀,我们在系统性推进普惠金融工程的过程中,把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攻坚“最后一公里”作为重中之重。目前,浙江农信4200多个营业网点、1万多个“丰收驿站”金融便利店,“丰收互联”APP覆盖省内1750万客户,基本实现了“基础金融不出村、综合金融不出镇”的普惠愿景。浙江每10位老百姓就有8位是我们的客户,每6户家庭就有1户获得我们的贷款。我们在绝大多数县域都是金融“小冠军”,已成为农村金融主力军、地方金融排头兵、普惠金融领导者,在服务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解决物理上的“最后一公里”的同时,我们高度重视解决服务上的“最后一公里”。比如,温州农信创新“三有三无”信贷模式,只要老百姓有固定住所、有固定职业、有固定收入,无不良记录、无不良品行、无过度融资,我们就给予他30万的授信。过去,客户来申请贷款,信贷员考虑的是为什么给他贷款,现在则考虑为什么不给他贷款。
除了金融上的服务,还把服务延伸到了老百姓的生活中。去年以来,我们贯彻浙江省委、省政府“最多跑一次”改革,配合政府部门,助力破解政务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在线下,我们将公安、民政、社保、国土、税务、工商、公积金、房管等部门的办事窗口搬进了营业网点。比如台州路桥农商行首创“社银联通”工程,老百姓只要在家门口的农商行网点,就可以办理社保业务。目前,该行代办社保业务已占当地社保业务总量的40%。在线上,我们重点打造了“社保云”和“医疗云”平台,无论是社保查询缴费、社保卡线上申领,还是医院挂号缴费、报告查询,甚至是凭个人信用先看病后付钱,只要在“丰收互联”APP上动动手指就可一步到位。
发展普惠金融的三点感悟
通过这些年的实践,我们有三点非常深刻的体会。
一是中小金融机构更有利于解决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普惠金融的重点在农村、在基层,普惠金融所面对的服务需求大多是“小而散”的,还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这意味着做普惠金融必须先做大量的基础性工作,从成本效益上看并不划算。大型银行由于实行全国统一的考核体系,其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网点的点均、人均效益远低于城市网点。从内部机制看,大型银行一般较难将资源配置到这些角落,甚至干脆把网点撤了,“一走了之”。相比之下,中小金融机构由于是本土小法人,只要利润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就愿意在当地扎根。公开数据表明,农信系统人均利润与大型银行相比差距是明显的,而且农信系统内部,城市与农村地区差异也很大,不少偏远地区的网点实际上是亏损的。以前面提到的东极岛为例,员工人均存款只有1000多万(浙江农信人均4000多万),显然不具备规模效应。但因为政府有要求、老百姓有需求,我们就义无反顾地做农村金融的“最后守望者”。
二是普惠金融和乡村振兴都需要持续不断地加大基础投入。普惠金融、乡村振兴这样长期性、系统性的民生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长期扎扎实实地打基础。当前金融科技的应用,逐渐成为普惠金融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解决成本效率问题上有巨大的优势。各金融机构及时跟进,浙江农信在这方面也走在全国农信的前列。但我们认为,至少目前来看,金融科技不能解决线下的所有问题。比如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中,信息对不对、数据真不真,都需要客户经理挨家挨户上门才知道。当前特别要注意的是,互联网金融领域存在“先污染、后治理”的乱象,对信息和技术滥用的危害性认识不足,由此带来的后遗症正在显现。在金融领域要高度警惕那些不讲规矩的人、过度创新的人甚至是“坏人”,抢先利用互联网技术来扰乱金融秩序。
我们呼吁,所有掌握客户信息数据的机构,都应当尊重客户意愿,切实保护信息数据的安全。同时,在打通信息孤岛的过程中,对那些通过长期基础性工作获取了信息数据的机构,也应当充分保护其“产权”。隐私保护是人与人之间建立信用的重要基础,不重视隐私保护,试图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就是一个“空中楼阁”。今天通讯领域骚扰电话、诈骗电话猖獗,就是“劣币驱逐良币”的例证。在信用体系建设中,政府和监管部门应当把隐私保护作为基础性工作予以重视。
三是完善社区治理体系是发展普惠金融的根本之策。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普惠金融的作用在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最核心的就是把那些单靠行政力量难以解决的问题,用金融作为“润滑剂”去协调。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浙江农信长期以来建设以信用村为主的信用体系,全面融入乡村治理,为普惠金融的长远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也是解决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的根本之策。
攻坚“最后一公里”需要
与发展相适应的金融体制机制
去年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是一次意义重大而深远的会议,特别强调了金融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明确了金融改革发展的大方向、大逻辑。
我们认为,发展普惠金融,攻坚“最后一公里”,不仅需要金融机构积极作为,更需要建立起能够与改革发展大方向相配套的体制机制。其中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进一步明确中小金融机构的定位,包括政策定位和市场定位。
在政策定位上,国家应当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确保中小金融机构不跨区域、坚持主业,做自己该做的事,把服务做到极致。
在市场定位上,中小金融机构应明确主要服务对象,找准发展空间,做自己擅长做的事,实现商业的可持续。
具体到农信社的问题上,中央提出的“保持农村信用社县域法人地位和数量总体稳定”,正是农信社政策定位和市场定位相统一的最佳结合点,是贯彻落实回归本源、服务实体要求的重要基础,也是农信社深化改革发展的根本原则。只有坚持县域法人,才能让农信社安安心心、心无旁骛地深耕本土、下沉重心,而不去考虑跨区域的竞争、攀比,不去搞自我膨胀式的发展。而当前最迫切的,是如何将中央反复强调的这一政策真正落地。这既需要制定配套的监管政策,对农信社经营区域、业务范围进行严格的规范,也需要在准备金、税收、业务准入等方面给予一贯的优惠政策支持。这离不开有关部门、各级地方政府、专家学者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普惠金融、乡村振兴任重道远,浙江农信愿与各位一道将中央的政策精神落实到位,将蓝图转化为现实,在攻坚“最后一公里”的道路上不懈奋斗、久久为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