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8年10月26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冷链物流“散、乱、小”现象亟待治理


    目前,随着我国社会消费结构持续升级、生鲜电商快速崛起以及国家不断出台的消费鼓励政策,我国冷链物流进入迅猛发展期,不少企业加快布局,并购消息时有所闻。有研究报告显示,预计2020年,我国冷链物流市场规模将达到近4700亿元。与此同时,不少专家指出,我国冷链物流发展仍面临多重短板亟待补齐,特别是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滞后,“卖不了、运不出、储不行、成本高、亏损大”等现象仍然存在。

    最新发布的《2018年中国冷链物流行业发展前景研究报告》指出,2018年中国冷链物流市场规模将近3000亿元。预计到202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近4700亿元。“冷链物流迅速发展的背后,一是消费结构持续升级,消费者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其中对于生鲜农产品、水产品、鲜花等商品的需求越来越多,这为冷链物流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二是生鲜电商快速崛起。三是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北京物资学院物流学院副院长王晓平表示。

    资料表明,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迅猛发展,同时消费者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不断提升,由此造成市场差异化竞争不断加剧,生鲜农产品和食品成为不少电商企业布局的重点,这一市场需求的变化激发了冷链物流的迅速发展。

    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加上巨大市场空间的吸引,不少企业加快布局冷链物流。一些传统物流企业选择转型,一些生产商自建自营冷链部门,一些新的专业冷链商涌现,还有一些国外冷链巨头联手国内企业设立合资企业。其中,快递和电商企业的布局尤为迅速。

    例如,作为快递龙头企业的顺丰控股,2017年冷运业务的同比增速达到59.7%。至2017年末,顺丰控股冷运网络覆盖104个城市及周边区域,其中有51座食品冷库、108条食品运输干线,3座医药冷库、12条医药干线。至2018年5月,冷链仓布局方面,京东物流已在沈阳、北京、郑州、武汉、上海、南京、杭州、西安、成都、广州等10个城市建成13个冷链仓。2018年,苏宁也全面展开冷链仓布局。截至7月,苏宁物流全国冷链仓达到17座,全国覆盖范围达到173个城市。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市场需求进一步打开,将有更多企业布局冷链物流,传统物流企业依旧竞争激烈,跨界的进入者则快速攻城略地,冷链市场呈现群雄逐鹿之势。

    与此同时,不少专家指出,我国冷链物流存在多重短板,包括冷链物流企业参差不齐、基础设施设备结构性不平衡等方面,亟须加快补齐。

    我国冷链物流企业尽管发展迅速,但整体上仍呈现散、乱、小的状态。据中物联冷链委统计,冷链百强企业所占市场份额不足5%。此外,冷藏车合规数量不多,“假”冷藏车市面上仍然存在,很多二手改装冷藏车还在路面上跑。

    有专家指出,相较于一些发达国家,我国冷链物流行业起步较晚。目前,我国对于冷链物流的需求虽然旺盛,但是由于冷链设施投资成本巨大,众多企业对冷链物流的投资持谨慎态度,我国冷链设备投入与发达国家相比严重不足,冷链流通率和运输率远不及发达国家。

    著名电子商务专家洪涛教授指出,由于发展结构性不合理,沿海区域以及北上广城市冷链基础设施设备数量较多,西部和中部地区资源较少。此外,农产品冷链物流起步晚、基础薄弱、市场规模不大、行业集中度不高、专业化水平不高,存在“卖不了、运不出、储不行、成本高、亏损大”现象的地区不在少数。

    “高端生鲜农产品和药品的冷链发展相对较快,普通生鲜农产品冷链发展滞后。”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刘大成称,由于投资回报率相对较低,企业往往愿意在高端食品、高端药品方面进行冷链物流投入;而对于大部分社会物流基础设施,以及普通生鲜农产品的冷链物流,企业积极性并不高。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的调查显示,由于冷链系统不完善,每年约有1200万吨水果和1.3亿吨蔬菜被浪费,我国冷链物流相较于普通物流的成本也要高出四至六成。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常温物流运输的利润率为10%,冷链物流运输的利润率仅有8%,而发达国家冷链的利润率高达20%-30%。较高的冷链物流成本成为阻碍很多物流企业进入的门槛。

    专家们建议,应加大三四线城市和广大农村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还要加快冷链设备的研发,降低冷链物流成本。同时建议,国家提供税收优惠,并建立和完善社会冷链基础设施体系,从而激励企业将更多食品、生鲜等纳入冷链物流中来,系统地提升全社会的冷链水平。

(景灿文 伍家功)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