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近七旬的父亲,自22岁上班起,就在农信社工作。近40年来,父亲把所有的精力和时间都寄放在那里。回首过往,父亲叹息着岁月易逝。幸运的是,他珍藏了一柜子在信用社工作时的衣服,可供缅怀。
第一件衣服是纯黑布料的列宁装。“这是我刚进信用社时,你爷爷给我买的。”父亲说,“这两个胳膊肘打的补丁,是你奶奶缝的,为的是不磨坏衣服……”1971年,从银行中专学校毕业的父亲被分配到利辛县南关信用社。那时,他天不亮就骑车下乡,走村入户,随身的黑色皮革包里装着存贷款凭证,走到哪里就在哪里办公;天黑回到社里,还要伏案记账,整理凭证,衣服的两肘处很快就磨得发亮。父亲感慨地说:“我穿的这件衣服就像信号,隔老远,村民就看到了,大家会相互打招呼,集中到村口办业务……”
9年后,父亲因为业务精、人缘熟,被县农业银行的领导看中,独挑大梁,筹建彩虹储蓄所。母亲看到父亲那套列宁装破损得厉害,就亲手为他做了一件中山装。父亲穿着母亲缝制完又托人打浆过的灰色中山装,整日忙个不停。在他的努力下,南关信用社下辖的第一个彩虹储蓄所挂牌了。开业那天,父亲穿着中山装,笑容在镜头下定格。储蓄所营业后,担任所长的父亲,经常骑着车子走村入户。日晒雨淋下,那套中山装开始渐渐变色泛白……
改革春风劲吹,全县的信用社有了自己的大家庭——利辛县联社成立了,父亲从储蓄所调到春店信用社担任副主任。这时,他添置了新衣服:的确良衬衫和雪花呢黑色毛料大衣。这套衣服,他穿得格外爱惜,只有在县联社开大会、到市里受表彰时才会穿上。他说:“旧衣服自己穿着得劲,乡亲们看着也亲。”后来,信用社发展得越来越好,接触的私营业主和小微企业老板逐渐增多,父亲的工作重心也转移到贷款发放上。根据联社规定,父亲开始注意起着装和仪表。为的是给客户留下专业印象,到企业做贷前调查和贷后检查时,父亲就把衬衫和大衣穿上。时间长了,衬衫的领口有了裂口,大衣也不再挺括,父亲就让母亲把裂口缝上,又找人重新将大衣浆洗了一下,依然穿了近三年。
人民银行托管后,县联社有了更多的优惠政策,管理也走上了正轨。父亲被短暂借调到联社,从事业务拓展工作。这时,父亲购买了人生中第一件西服。穿着这件大垫肩、双排扣的西服,父亲到企业厂房调研过、到偏远农户家中走访过,也戴过大红花、捧过红艳艳的烫金荣誉证书……在父亲视若珍宝的相册里,他穿着这件西服拍下的照片最多。
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化,省联社成立了,全省83 家农信社有了统一的平台。此时,父亲已结束借调,被派到东关信用社担任主任。业务日新月异,已届退休的父亲仍在孜孜不倦地钻研联社推出的新产品。这时,联社为在职的员工定制了职业装,既合身又美观,父亲很爱穿。现在,他最喜欢的就是联社开大会,他看着穿着整齐划一的新老员工,觉得这是最美的风景。
改革四十年,农信五十年。生在新中国的父亲,赶上了改革的每一个时间节点。父亲工作服的变化,就是一部浓缩了的农信社改革变迁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