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纬44度,广袤无垠的内蒙古大草原上,一家扎根祖国北疆的农村金融机构——阿巴嘎旗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正在进行一场“刀尖向内”的自我革命。
时间追溯到2017年8月,随着阿巴嘎旗联社新一届领导班子履新,一场涉及经营战略、管理方针、文化转型的改革大幕,缓缓拉开。
在新时代,一家边疆地区的农信社,如何以改革思维谋发展,构建新机制、增添新动能、展现新作为?
一年多来,通过实施“党建与经营管理一体化”战略,让党建工作入脑入心,让“红色基因”融入发展血脉,重塑凝聚力、生命力和竞争力,阿巴嘎旗联社开启了新里程。
抓党建,促经营
让“红色基因”融入发展血脉
走进阿巴嘎旗联社,党建文化长廊、党员活动室、荣誉室、红色文化墙、党支部任务认领完成情况公示栏……在高标准建设的“党建阵地”,记者感受到一股浓厚的党建活动氛围,以及斗志昂扬干事创业的热情。
“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无论产权制度和管理体制怎么改革,农村信用社‘姓党’的政治属性不容置疑、不能改变!”阿巴嘎旗联社新一届领导班子一致认为,农信社的发展要善于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让党建工作与经营管理良性互动、相得益彰。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2018年1月,阿巴嘎旗联社陆续发布“关于推进党的建设目标与经营管理目标一体化”的“1号文件”和“2号文件”,成立以新一届领导班子为核心的工作小组,制定详细的实施意见和实施方案,并组织全体员工学习落实。
党建与经营管理如何融合发展,直至完全一体化?
为让每一名党员成为一面旗帜,让党员队伍成为服务农牧民的“先锋队”,该联社将党建工作、业务经营、内控合规建设、金融服务基础工作、企业文化建设五个方面深度融合,并进行科学合理的权重配比考量,形成全面、缜密的“五位一体”考核评价体系。同时,在具体工作中,全面坚持三个原则:以上率下,即党总支做给党支部看,党员领导干部做给普通党员看,党员做给团员青年和普通群众看,从而达到上行下效、整体联动的效果;从内向外,培养锻炼一批优秀的农信党员队伍,通过开展联学联建活动,调动合作单位和牧区嘎查党员的积极性和带头引领作用;长短结合,既要立足当前,注重解决党的建设与经营管理中的现实突出问题,又要着眼长远,着力构建务实管用的“一体化”长效机制。
记者了解到,开展联学联建活动,是阿巴嘎旗联社激发党建活力的重要内容,吸引了很多嘎查党员参与其中,丹迪嘎老人便是其中一位。
63岁的丹迪嘎,是一名老党员,党龄42年。他爽朗健谈,经营着自家的“傲登高娃家庭牧场”,曾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作为当地的致富带头人,丹迪嘎是年轻党员学习和求教的榜样。记者见到他时,他刚参加完阿巴嘎旗联社党总支与阿巴嘎旗党校共同开展的“农信党员进党校”联学联建活动,并在会上作了重要分享。
“信用社这种联学形式太好了,激励党员们率先行动起来增收致富,我也学到了很多东西!”他说着,指着墙上挂着的一副蒙文书法作品告诉记者,“这副字的意思是‘志气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信用社的联学联建活动,就是引导牧民要有志气,要不断学习,靠智慧致富!”。
在“党建引领”为核心的战略布局下,阿巴嘎旗联社以党总支为中心,以7个基层党支部为枢纽,让49名党员带动125名员工形成线状辐射,构成了一张细密高效的金融服务网络:从城镇到牧区、从旗党校到嘎查办公室,一场场联学联建活动、一次次精准扶贫项目调研、一个个普惠金融惠民行动,阿巴嘎农信人用脚步丈量草原路,用热切的心播撒红色火种,让党旗高高飘扬在广袤的农信绿色草原上。
凝心力,聚合力
引“兴边富民”活水助力精准扶贫
别力古台镇,阿拉坦杭盖嘎查。
幽蓝的天幕下,云朵漂浮,牛羊肥壮。
这个以家庭畜牧业和个体旅游业为主的嘎查,有20户牧户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处于贫困边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30岁的朝克图刚参加完换届选举,并再次当选为嘎查书记。
这位年轻能干的基层干部,已多次组织嘎查党员与阿巴嘎旗联社、阿巴嘎旗党校共同开展“党员固定活动日”活动,也是全嘎查脱贫致富的引路人。
在“减羊增牛”的政策背景下,他成功引进202头西门塔尔种牛,采取“统一规划、整合资源、集体管理、分散养殖”模式,从嘎查选出20户先进牧户,每户分8头牛,结对帮扶20户贫困边缘牧户真正脱贫致富。
“我的目标是,带领嘎查所有牧民过上幸福的小康生活!”朝克图对记者说,“这些牛属于集体资产,除了分散养殖的160头牛,剩下的42头由嘎查集体来养,要建牛棚等基础设施,特别需要信用社的信贷支持……”
2018年4月,阿巴嘎旗联社“扶贫富民”金融服务三年工程正式启动,引来“兴边富民”专项再贷款1.3亿元,为全旗广大农牧民和像阿拉坦杭盖嘎查这样的集体经济带来了“及时雨”。
记者了解到,为全力推动精准扶贫工作,该联社领导班子多次深入牧区调研,引入“兴边富民”项目活水,支持壮大嘎查集体经济,力争实现“嘎查有增收产业,牧民有增收渠道,农信社有发展市场”的多赢局面。
据介绍,“扶贫富民”金融服务三年工程分为3个步骤实施:试点启动年(2018年),包括走访调研、试点推进、总结推广3个阶段,计划推动包括阿拉坦杭盖嘎查在内的5个具有地区代表性的服务项目落地实施;全面实施年(2019年),在全旗范围内正式启动“扶贫富民”金融服务工程,争取部署落实40个项目,带动360户贫困户脱贫致富;攻坚巩固年(2020年),确保扶贫路上不丢下一个贫困群众,扶贫成果实实在在,最终实现“扶贫富民”金融服务工程目标。
同时,该联社采取“四大举措”,支持试点嘎查推进“扶贫富民”金融服务工程:研究开发“扶贫富民贷”专项贷款产品。运用“兴边富民项目+联社专项资金+人行再贷款+政府保证基金+嘎查合作社+牧民社员”模式,为发展集体经济提供贷款支持。推进普惠金融工程。建立并完善客户信息采集机制,为评级、授信、利率定价、贷后管理等工作提供基础数据支撑,并根据资产和信用情况进行授信。发挥联学联建联动效应。与“扶贫富民”金融服务项目所在的嘎查党支部建立联学联建关系,帮助牧民改变传统牧业发展思路,助力精准脱贫。加强政银对接、民银联动。与政府及扶贫部门沟通,及时掌握贫困人口及贫困边缘人口信息;组织开展大走访、大调研活动,对具有发展前景的项目给予金融支持。
随着“扶贫富民”金融服务三年工程的稳步开展,预计在2020年前,该联社将助推全旗实现精准脱贫工作目标,助力打造祖国北疆的亮丽风景线。
更用心,更暖心
把“贴心服务”送到牧民心坎上
与牧民融合在一起,为他们送去暖心的金融服务,是阿巴嘎旗联社始终坚守的使命与情怀。
记者了解到,在阿巴嘎这座由古老部落演变而来的边陲城市,北部与蒙古国有长达175公里的国境线,在全旗2.75万平方公里的草原上,仅生活着4.5万人。
在这里,每个嘎查或苏木之间,至少相距30公里,有时候下乡一整天,也只能拜访两三户牧民。而且草原深处信号不好,到了牧民家,找不到人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车子在布满石头的草地上颠簸前行。1个多小时后,记者来到牧民青巴雅尔家。
眼前是一座白色的蒙古包,门虚掩着,却不见它的主人。
这里是青巴雅尔的“夏营盘”(夏季放牧的地方)。正当大家猜测他的去向时,一辆摩托车远远地驶过来。来人是青巴雅尔的妻子,她告诉大家,丈夫今天要在“春营盘”剪羊毛。
来到“春营盘”,青巴雅尔热情地迎出来,招呼大家到蒙古包里坐下。
40多岁的青巴雅尔,家里有5口人。2010年时,他想扩大生产规模,承包了800多只羊,没想到市场行情不好,羊又遭遇病灾。几年下来,不仅没有挣到钱,还欠下了90万元的高利贷,成为重点帮扶的贫困户。
“压力太大了,赚的钱不够还利息,人也消沉了,看不到希望。”青巴雅尔说。
突然,他转过身,从一旁的柜子上拿出十几份宣传折页,铺在桌面上。
“这些都是信用社送来的,他们教我如何防范高利贷、如何理财……”他动情地对记者说,“在信用社的帮助下,高额利息终止了。没有了债务压力,我有信心把日子过红火!”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该地区不少农牧民理财意识淡薄,像青巴雅尔这样因为不会算账、陷入高利贷泥潭的牧民,阿巴嘎旗联社都会出面协调、化解,并教育、引导他们自觉远离民间高利贷、非法集资、电信诈骗等不良侵害。
同时,为提升广大农牧民金融素养,该联社还开展“普惠金融2018春天行动——乌兰牧骑颂金融”活动,送金融知识下乡入户,向牧民宣讲如何算账理财、保护自身权益等,并向牧民了解金融服务需求和生产生活情况,帮助他们制定生产规划。
据统计,近几年来,该联社通过各种形式,累计向农牧民减费让利达1亿多元。
告别青巴雅尔,记者从后视镜中看到他牵着小儿子的手,在草地上留下一高一矮的影子。那温馨的背影里,仿佛蕴藏着无限的幸福。
以天为幕,以地为桌。在无数个深入牧区的日子,一望无际的草原见证着阿巴嘎旗农信人的赤诚之情,也见证着牧民脸上洋溢的笑容。
尾 声
旗帜决定方向,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在农信社系统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阿巴嘎旗联社“党建与经营管理一体化”战略,成效已然彰显:在这里,一名党员是一团火焰,一个支部是一个战斗堡垒,一家农信社高举一面红色旗帜,让农信绿野开满了幸福花……
车窗外,晚霞红日里,羊群点缀在茫茫草原上,美如画卷。
犹如阿巴嘎旗联社点燃的一颗颗幸福的火种,正在形成燎原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