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8年8月31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农产品流通应双向延伸供应链服务


    日前,2018(第六届)中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峰会在江西南昌举行。中国物流与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崔忠付表示,面对当前我国农产品供应链链条环节多、损耗和成本高、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我们应从六个方面双向延伸供应链服务,推动农产品流通体系的改善和升级。

    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数量达到4469家,市场交易额突破5万亿元,同比增长8%。另有数据显示,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在农产品批发交易中的市场占有率已从2012年的75%以上下滑至2017年的不足70%,农产品批发市场在转型、升级、外迁以及农超对接、农产品电子商务、基地直供等渠道分流,是造成农产品批发市场占有率下滑的主要原因。据不完全统计,通过农超对接进行流通的生鲜产品占市场生鲜产品流通总量的比重约为15%;农产品电商渠道占比也在逐年提升,截至2017年,我国拥有大宗农产品电子交易市场585家,其中畜牧禽类市场45家、渔产品类市场25家。相对于传统农产品流通模式,农产品电商、产地直供等新兴流通模式弱化了时间、空间对农产品流通的束缚,精简了农产品供应链环节,并依托互联网平台建立起了产、供、销的信息链。

    在国务院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的政策背景下,商务部等8部门以建立健全农业供应链列为重要任务,强调打造联结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和最终消费者的紧密型农产品供应链,构建完善全产业链各环节相互衔接配套的绿色可追溯农业供应链体系。

    结合政策要求、当前农产品流通的主要模式,以及农产品供应链存在的一些问题,崔忠付提到未来多种流通模式下农产品供应链发展的趋势和建议:

    一是农产品批发市场要向供应链服务延伸。一方面,农产品批发市场作为我国农产品流通的主要渠道,正处于由第二代向第三代批发市场过渡的阶段,特别是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基本与国际同步,并向智慧农批转型,构建基于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流通大数据,开展供应链服务;另一方面,作为部分B2C电商与商超的采购源头,农产品批发市场或可尝试成为生产、加工、流通企业与电商对接融合的载体,实现线上线下共生共享。

    二是B2B平台要通过供应链两端延伸,打造交易闭环。相对于传统流通渠道,B2B模式借助互联网实现高效链接,能有效消除产销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帮助农户、合作社、加工企业构建覆盖全国市场的流通渠道。通过广泛切入供应链各端,在上游,帮助生产、加工企业构建链接农户、合作社、种植、养殖基地的供应链体系与融资服务,形成深度的产业链服务;在下游,逐步链接连锁门店、餐饮等产业链下游场景,通过一个平台、一套仓配体系,帮助不同农户、合作社、厂家完成对不同B端用户的快速交付。

    三是反向实现农产品从生产到流通整体供应链的在线化。消费互联网的普及使得离消费者相对较近的下游小B商家互联网化相对容易,这种方式是通过互联网手段,整合下游小散需求订单,再去集中低价采购进而赚取差价。但其本质还是中介,并没有跨过批发商直达产地,也不能对生鲜品质做出有效保障。但随着产业互联网化的加速,通过以销定产的反向供应链模式,对市场进行准确的预估,深入上游农产品原产地,指导菜农或合作社按需生产,从而解决蔬菜市场产销信息不对称、生产者卖货难的问题,助力实现生产到流通整体供应链在线化,才能真正提高整个生鲜农产品行业的效率。

    四是稳扎稳打完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和体系建设。通过B2C生鲜市场的竞争,人们看到生鲜企业要想降低损耗、提升消费者的用户体验,必须依托可掌控的冷链物流体系。行业代表性企业均有自建自营的冷链物流。比如,近年永辉在生鲜冷链建设上逐年投入,此举让损耗成本一再下降,一般生鲜公司损耗率约为30%,永辉的损耗率能做到4%—5%。我国由于冷链问题造成每年约有1200万吨水果和1.3亿吨蔬菜的浪费,总值高达100亿美元,可谓触目惊心。可见,完善的冷链物流体系是生鲜企业之间竞争的“护城河”。

    五是消费场景升级引领供应链增值服务水平提升。国内大部分农产品都缺乏产地分级和加工,致使附加值不高,进而无法消化后续的冷链物流成本。在新零售的热潮下,人们看到的是前端“万店大战”,但无论是生鲜便利,还是无人货架的本质都是更微型的“前置仓”模式,更激烈的战场其实是后端的供应链。新零售语境下的供应链不再只是被动地等待前端信息的传递,而要完成商品选择、销售预测、自动补货、计划采购等多种职能。

    六是加强生产和流通环节追溯工作衔接。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和农产品供应链上不同主体的紧密合作,加强生产、流通两个环节追溯工作衔接,加快推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建立“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可追溯体系。

    (巴姗韧  吉安军)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