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解决快递“最后一百米”的方案层出不穷。这些方案基本可以分为三类——
门店代收类。通过为便利店等提供一套包裹管理系统,让便利店开放空余场地给快递员,代为存放无法妥投的包裹,并向快递员收取一定费用。由于便利店的包裹处理量能力有限且能获得的快递利润微薄,通常便利店店主只把快递作为店铺引流的手段,难以为快递员提供全面的包裹托管服务(如投诉处理、送货上门、开箱验货等),所以这类解决方案只能作为快递员配送的补充手段,无法系统化结构化地解决末端派送难题。
快递柜类。通过在小区等场景铺设智能收货柜,为用户代收无法直接收取的包裹,并向快递员按投递次数收费。通常来讲,用户通过快递柜代收都是在快递员无法或不愿按用户需求完成配送情况下的被动选择。快递柜模式的本质和门店代收一样,为快递员服务、向快递员收费,并不是基于用户需求考虑的解决方案。当然,客观来讲,这个方案确实在当前条件下解决了末端派送的很多难题。
专业快递超市类。这类模式通过直接与末端各品牌快递网点合作,越过了快递员环节,站点与快递网点直接交接、结算,并承担客诉、罚款等责任,如果站点足够密集,快递网点在区域内可减少大量快递员、降低管理成本。
以上三种方案,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末端投送难题,但也都有一个共性的问题:都是从快递公司提升效率的角度出发,却并没有考虑终端用户的需求,用户对便捷生活的追求是不可逆的,不管是小区门口的代收点、还是单元楼下的快递柜,对用户而言20米和100米并无本质区别,都需要动身下楼或自己带回家,这些都是让用户不够满意的。商业规律告诉我们,如果一个商业模式无法让终端买单的用户满意,这样的模式注定没有生命力。
如果要让终端买单的用户持续满意,必须要在原有成本条件下让用户享受上门服务,实现包裹与用户零距离。基于此考虑,第四代解决方案应运而生——“同拣共配+快递小盒”模式。
这类模式由两部分组成——
一是通过共享前置仓来聚合上游快递末端各网点的包裹订单,由自营配送员集约配送,可提升单个快递员的配送密度,从而大幅提升配送效率;
再是为用户在家门口免费安装快递小盒,让用户无论是否在家都可以在家门口完成收货,同时快递员也不用再提前联系客户,减少了沟通成本和二次派送。
这类模式通过末端配送结构调整,有望同时解决末端三个环节的问题。对于末端快递网点而言,同拣共配的服务让其大幅减少人力成本、管理成本、场地成本,同时获得更稳定和优质的配送服务;对于快递员而言,更高的配送密度让其可以在同样的范围和时间内派送相较之前加倍的包裹,赚取更多派费,而且通过快递小盒全部送货上门,投诉大幅降低;对于用户而言,包裹永远在家门口完成交付,零距离,且不被打扰。
但这类模式的风险点在于:快递末端区域特性各不相同,同拣共配对资源整合的能力要求非常高、又无法形成网络效应。如若没有集约共配,将难以大幅提升效率,快递小盒的利用率也将大幅降低,从而导致难以盈利。
这类模式才刚刚兴起,还将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但它到底是不是目前最好的解决方案,还需要等待时间的验证。即使在未来实现了机器人配送,也仍然需要同拣共配的共享仓来实现更高效的场地利用效率和配送效率。这也可能是“第四种方案”的探索价值所在。
(关家超 叶家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