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偏僻的乡村小道上,人们经常可以看到头戴草帽、肩挑货担的中年男子,手中不停摇动着拨浪鼓,咚咚地响着。这个一路上不时吆喝着“买货来呀”的挑担人,就是过去人们常见到的“货郎担”。
所谓“货郎担”,就是挑着担子走村串巷贩卖小商品的小贩。其行当很简单,一根扁担挑起两个货筐,筐里塞满各种各样的生活日用品,大到一把雨伞、小至一根针,所有生活必需品一件也不少。挑着装满货物的货郎担走在乡间小道上,迎面吹来徐徐春风,肩上担子发出“咿呀咿呀”的颤响声。当货郎担快要进村的时候,随着拨浪鼓发出的咚咚声,一大群穿着开裆裤的孩子跟在后头欢快地奔跑。
货郎担一放下,马上就被一大帮孩子围得水泄不通。看着箩筐里塞满的弹弓等小玩意儿,还有令人垂涎的麦芽糖饼,屁精的小孩们转身就往家里跑,翻箱倒柜地找出牙膏壳、废铜铁片,然后又屁颠屁颠跑回货郎担边,换购心仪的小玩具。嘴馋的孩子什么玩具都不要,就要换那诱人的麦芽糖。这时货郎人就会取出刀片对着糖饼用锤子轻轻敲打几下,“叮当”一声,薄薄的麦芽糖片就被敲下一小片来。拿着麦芽糖含在嘴里细细品尝,孩子们的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解放后,各地成立了供销合作社,旧时肩挑叫卖的小商小贩在对私改造中联营为商业小组。由于计划经济时期的农村商品供应大到脚车、化肥,小至一根缝衣针,统统由供销合作社负责供应,个体不得经营,私人货郎担因此消失。为解决偏远山村群众购物难的问题,供销合作社便积极发动职工组织货郎担下村,货郎担由一两名青壮年职工组成。当插着小红旗的货郎担进村时,整个村里就会沸腾起来,犹如过节般热闹。货郎随身带有本子,村民需要预订什么商品,都会登记在本子上,下次来的时候,货郎担就会把村民需要的东西送上门来。由于货郎送货及时,为村民解决了不少购物难题,因此很受村民欢迎。几十年来,货郎担一直被供销合作社系统誉为“扁担精神”,传递的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一种勤劳美德,体现的是劳动者的一种社会责任。
如今,随着农村建设日新月异,过去那种肩挑叫卖的货郎担早已退出农村舞台,而作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供销合作社,货郎担精神依然为供销合作社职工所传承。每到春耕生产季节,供销合作社都要组织职工开展“送肥进村”活动,把农民急需的化肥运送到田间地头。
记得上世纪90年代,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里,笔者参加莆田市供销合作社机关组织的“送肥下乡”活动。化肥仓库就在郊区丰美桥边,大家一来到仓库,顾不上休息就在仓库员的指点下搬运起化肥来。用编织袋包装的化肥少说也有50斤,青年人使劲抓才能扛起来,老职工和女同志则是两人抬着一包往船上送。有位女青年看着晃荡不稳的船只,心中发慌,一脚踩不准船板,差点掉进水里,还好一边的船夫眼疾手快,一把拉住了女青年。当船只装满化肥的时候,太阳已经升起一竿子高,船老大解开缆绳,摇动马达,载着满船化肥慢慢离开了小码头。
经过个把小时航行,满载化肥的船只终于到达七步村,桥头古榕树下早已站满村民。当插着“支农服务队”小旗的船只到来时,村民们惊喜不已。船只一靠岸,村民立即跳上船头帮着职工卸化肥。不一会儿,整船的化肥全部卸光。乐得村长一再挽留大家吃个午饭,被职工们婉言谢绝,然后在运输船“突突”的马达声中起航返程。
供销合作社送肥下村,不仅有力支援了春耕生产,还为村民省下了一笔运输费,很受广大村民的欢迎。村民们都说:“又见当年的货郎下村来!”
(作者单位:福建省莆田市供销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