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我越发找不到可以修鞋的地方了。修鞋,犹如一个年代的符号,随着岁月的流逝,渐渐消失了。
印象中,那个老人年纪有些大,犹如老城的一个符号。经历了时代变迁,古稀之年的修鞋老人,有的是一种坚持。
那天,在路口等车,太冷的缘故,躲进老人的铺子避风寒,在一个狭小的门厅中,十几分钟的坐等,好似被拉得很长,老两口用那种老式的收音机听《黄帝内经》和《道德经》,瞬时被带入那种幽静之境。老人很和善,聊起天来,津津乐道地向我推荐平时爱听的节目。
修鞋时,他用的是那种传统老式的修鞋机器,极为缜密,敲敲打打,拿着针线缝着,一钉一铆皆专注,那娴熟但已不再麻利的动作和掌心的厚重糨子,让我一阵心酸。每次过去,都是匆匆把鞋子一放,再拿回去,竟甚少去看清楚修鞋子的老人。这是他的手艺,他的事业,于他而言,是一种信仰,一种态度。
“三块,三块,两块,总共八块。”眼镜耷拉下来,老人温和地跟我说着话。忙活半天,每天辗转,只是为了挣这几块钱?我想不是,也许老人追求的是一种生活方式。生活是什么?也许老人刚学艺时,仅仅是为了谋生。学会一门手艺,没准能养活一大家子人。如今,几十年风雨如一日地修鞋,老人有着自己的匠心。谋生的手艺已经不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一种平淡自如、镇定自若的生活方式。而这种匠人之心,在如此快节奏的社会,越发难以寻觅了。
有人问我,旅行各地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的答案是:重新认知生活。去看各地人、各国人怎么生活,抑或是如何去谋生。印象中的时光,总是急匆匆地一带而过,没能停下来细细地去咂摸,去感受动态的生活。
观世、观人、观己、观人生百态,和老两口顺便聊了年终收成状况,而后经常告诉自己,已经比很多人拥有更多的幸福。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除了要追逐自己的梦想,更要扛起生活的重任,在既有的运行轨迹上忙碌着、运转着。我想,人是需要忙碌的,即便是不再为谋生而发愁,也是需要有着一种追逐生活的乐趣。
社会各有分工,每个人都在努力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情。靠自己的本事去生活,并不论及高尚或是低微。四十年如一日地修鞋老人与整日坚持创作的我,并无区别。毕竟,在生活里,无论我们是谁,处于社会的哪一颗螺丝钉上,每个人都在一如既往地谋生,同时也谋划着更好的生活。
当然,人生在世,需要谋生,更需要乐生。只要踏踏实实,坚持不懈地付出努力,心存希望去追求想要的生活,都是值得尊敬的人,就是无愧于生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