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8年8月14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破解城镇化进程中乡村发展困境


    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在北京联合举行了《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18)发布会暨中国乡村全面振兴高层论坛。会议上发布了《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18)。《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部署,是破解城镇化进程中乡村发展困境的根本途径,是城乡协调发展政策演进的必然结果。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要实现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着农民增收难、农业农村投入资金不足、农村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各类人才短缺等难题。

农村发展水平继续稳步提高

    《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18)发布了中国农村发展指数及中国农村发展指数测评报告。一是农村发展水平继续稳步提高。二是生态环境改善明显,维度发展失衡有恶化倾向。三是农村发展的主要贡献来自生活水平提升。2016年,四大地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部)总指数的增长主要来自生活水平维度的提升。四是地区间差距有所扩大。在省级层面,农村发展整体上呈“两端分化、中间趋同”的分布特征。2016年,农村发展水平最高的五个地区总指数的平均值为0.942,农村发展水平最低的五个地区总指数的平均值为0.539,两者之比为1.748,地区间农村综合发展水平的差距出现扩大。五是维度间发展失衡在东北与西部省份更突出,但普遍趋于缓解。

    《报告》还指出,当前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呈现出发展水平低、发展不平衡、持续性盈利能力不强等现实性问题。为此,应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进一步盘活土地资源;探索多种类型的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如土地股份合作制、成员股份合作制、联合社会资本的混合所有制形式;同时,要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通过规范股权设置,稳步放开农民股权流转范围;此外,要创新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机制,明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市场主体地位,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的内部治理结构,制定税费优惠政策。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农村面临着严峻的水污染问题。为此,要在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基础上,限制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并因地制宜地研发和选用适宜的污水处理工艺;同时要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立法,加强监督管理,以及建立与完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资金保障机制。

    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的关键问题是水土资源的保护,特别是水土资源质量的保护与提升,但中国水土资源在数量上的不足,以及源自工业、农业污染导致的水土资源质量的下降,都严重影响着中国农业的绿色发展。为此,应强化对实现农业绿色发展重大战略意义的认识,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确保中央各项政策的落实;采取制度、机制、技术等有效措施,确保耕地数量稳定与质量提升;在加强水生态建设的同时,以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制度以及创新农业用水机制,实施水资源的高效利用;通过建立农业绿色发展特区、实施生态补偿等机制创新,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程  思)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需解决四大难点

    《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18)称,改革开放以来,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乡村发展受到思想观念障碍、国家支农体系相对薄弱、城市偏向政策长期延续等因素影响,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面临着四大难点。

    一是农民增收难,持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短板。近年来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明显乏力,农业生产对农民增收的贡献逐步下滑,农民收入的增长主要是依靠农业经营净收入之外的国家财政或第二、第三产业支撑。同时,农村居民的收入绝对水平依然很低,城乡收入差距依然很大,仍高于改革开放初期的水平,比1983年高近50%。

    二是农业农村投入资金不足,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薄弱环节。2016年,城市的燃气普及率是村庄的4.26倍,城市的生活污水处理率是村庄的4.67倍。从卫生、养老等公共服务角度看,2016年,城市居民的人均医疗保健支出是农村居民的1.8倍,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标准和平均支出水平分别是农村的1.6倍和2.1倍。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仍然是制约中国乡村发展的主要障碍。

    三是农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实现农业农村绿色发展任务艰巨。农业面源污染是造成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因素,2016年,中国化肥使用强度高达每公顷359.1千克,比世界平均水平高3倍,农药使用强度则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流失的化肥、农药给大气、水、土壤等带来严重污染。

    四是各类人才短缺,提高农民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是关键。由于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供给长期不足,中国农民整体人力资本水平偏低的状况未得到根本转变,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投资处于较低水平,全国91.8%的农业从业人员仅具备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西部和东北地区接受高中及以上教育的农业从业人员比重不超过7%。农村人口的年龄构成、科学文化水平和素质远不能满足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需要,成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亟待解决的难题。

    《报告》建议,要从根本上破解社会的主要矛盾,就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一要始终抓住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不放松;二要建立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联动机制;三要构建可持续的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四要明确乡村全面振兴的标志和实施路径;五要采取分区分类的差别化推进策略,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村庄,实行分区分类的差别化推进策略,鼓励探索多种形式的乡村振兴模式。

(陈  溯)


将乡村振兴与城镇化对立是误解

    长期以来,不少人把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对立起来,担忧进一步推进城镇化会妨碍乡村振兴。在《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18)发布会暨中国乡村全面振兴高层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等专家指出,将乡村振兴与城镇化对立起来是一种误解。

    蔡昉指出,讨论中国城镇化的特色,应该注意到城镇化率生产性非常强这一特点。原因就在于中国的城镇化是以劳动力进城为主要构成因素。虽然这带来了农村人口结构的不平衡,但这种类型的高速城镇化对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生产力的提高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蔡昉等专家提出了一个值得警惕的问题:现在我们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中国目前的城镇化率是58.5%,距离世界银行划分的中等偏上国家城镇化率的65%甚至更高,还有二十多个百分点的差距。我们城镇化的任务远远没有完成,但是城镇化率提高的速度在下降,现在是我们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阶段,本来需要更加依赖生产力的提高,恰恰这时候生产力提高的动力不足。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就是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

    专家们认为,新型城镇化要借助户籍制度的改革,避免农民工因户籍问题重新返乡,从第二产业回到农村的第一产业,导致生产率下降。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讲的,要让精英人才到农村的舞台上大施拳脚,让农民企业家在农村壮大发展,通过激发出各类人才和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潜力和活力,向农村生产要素进行合理、优化的配置。进城是提高生产率,返乡也不会过大地降低劳动生产率,当然最终结果是乡村振兴战略和城镇化同步,在高度城市化的前提下,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专家们表示,研究乡村振兴战略不应该把它和推进城镇化对立起来,而是两者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解决城市化中出现的矛盾和悖论现象提供了出路。

(杨 月  郭园园)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