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安溪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主动践行“服务‘三农’、造福民生、奉献社会”的宗旨和使命,投身于金融精准扶贫工作中,主动发挥金融扶贫主力军作用。目前,该联社已为4641户国定、省定贫困户精准建档,目标建档面达100%;已累放扶贫小额贷款户数2633户、金额1.13亿元,是安溪县发放“扶贫贷”最多的金融机构,荣获2017年度“中国精准扶贫十佳县域银行”称号。
聚力“四个确保”
持续提升金融扶贫质效水平
摸准扶贫对象,确保精准扶贫“靶向定位”。安溪联社秉承“扶真贫、真扶贫”的原则,推动“政银合力”,实施精准建档 “三步走”工程:第一步由县联社对接县扶贫办,及时获取扶贫政策和贫困户的第一手基础数据;第二步由网点负责人对接乡镇党组织及各部门,细化数据信息,明确包干片区;第三步由管辖信贷员对接村级党组织和乡村助管小组,背包下乡,走村入户,精准采集信息,精准建档率达100%。
创优工作机制,确保精准扶贫“阳光普照”。一是创建责任落实机制。该联社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制,将扶贫责任落实到每一位客户经理,并建立客户经理每月走访挂钩贫困户的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现场办公,解决贫困村交通不便的问题,把帮助贫困户脱贫作为首要任务。二是创建信息交流机制。政银互动上,该联社积极主动与财政、教育、扶贫办、农业、共青团及基层党组织等沟通联系,搭建扶贫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平台;银村共建上,该联社推进村“两委”成员、村落干部等成员组成“乡村金融服务助管小组”,搭建一线信息采集、沟通、交流平台,进一步实现需求与供给信息对接。三是创建双基联动机制。该联社开展“银村共建”,建立基层网点与农村基层组织互动的“双基联动”合作模式,与重点扶贫行政村签订结对共建协议,创建定期会晤的交流机制,因地制宜,因人施策,探索、总结扶贫经验模式,合力推进精准扶贫攻坚工作。
着力重点突破,确保精准扶贫“对症下药”。一是大力实施“5321”扶贫工程。该联社于2014年试点推出“银行+担保金+贫困户”的信贷扶贫模式,大力实施“5321”扶贫工程即贷款金额最高5万元,期限最长3年,免抵押、免担保,一律实行基准利率的扶贫小额贷款,有效撬动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支持贫困户发展生产。目前扶贫担保基金达1000万元,扶贫授信总额达1亿元,存量国定、省定贫困户贷款近1100户、金额4600多万元。二是积极推广“助学圆梦”工程。扶贫必扶智。该联社作为当地助学贷款唯一经办机构,与县教育局深入开展协作,实行一次性告知、一站式服务的办贷方式,对助学贷款优先受理、明确办贷时间,按照应贷尽贷原则、以基准利率积极发放生源地助学贷款,为贫困户子女圆上大学梦。目前,该联社已累计投放1.25万户、金额2.07亿元的生源地助学贷款,是福建省发放助学贷款最多的金融机构。三是主动推进示范基地建设。该联社拓展金融扶贫示范基地建设,力求以点带面,不断提升金融精准扶贫服务水平及工作效率。目前,该联社已在西坪镇留山村、龙涓乡龙房村创建金融扶贫示范基地,并采用一村一策、因地制宜原则,在留山村推出“专业合作社+社员”帮扶模式,支持该合作社打造生态有机绿色茶叶品牌——“留山村爱心茶”,产销双向推动带动脱贫;在龙房村推出“公司+村委会+银行+贫困户”模式,通过安溪联社提供小额扶贫资金支持、茂雄实业公司提供技术指导和批量统销、村委会时时跟进并兜底包销的方式,解决“资金不足、技术匮乏、销路不畅”等问题。
健全服务体系,确保精准扶贫“万无一失”。一是推广自助结算渠道,扩宽金融覆盖面。该联社以贫困地区及贫困人口集中区域作为网点、机具布设的重点区域,坚持物理网点和自助渠道并重,针对性下沉网点及机具,切实增强跨区域金融服务能力,不断扩宽农村金融网络覆盖面。二是广布助农取款服务点,打造民生窗口。该联社在各行政村布设助农取款服务点,提供多项便民服务功能,打造服务贫困人口的重要民生窗口,让边远地区的贫困户足不出村即可享受金融结算服务。三是普及教育金融知识,增促金融脱贫。该联社利用现场办公和走村入户契机,发放金融知识宣传手册,现场解答问题,向贫困群体普及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应必备的金融知识;与政府相关部门沟通协作,建立金融知识普及工作长效机制,联合开展针对贫困群体的专项教育培训,帮助贫困户学会用金融脱贫。
注意“三个发力点”
不断总结金融扶贫经验模式
工作推进,结点在“合力”。金融机构应树立大局观念,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做到全员参与、上下联动。金融扶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金融机构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各部门的协调联动和政策配套,特别是监管政策的引领和金融扶贫政策体系的构建,并通过多方平台的搭建,形成扶贫合力,最大限度发挥金融助推脱贫攻坚的作用。
提升实效,重点在“精准”。一是要精准识别扶持对象。只有精准识别贫困人口,才能准确了解和掌握其贫困原因,才能有效解决“扶持谁”这一关键问题。二是要精准研发信贷产品。不同贫困主体的致贫原因不一样,实现脱贫的渠道也有差异,应坚持因地施策、因户施策,针对不同群体的差异化需求精准研发信贷产品,保证产品的适用性。三是要精准配套金融服务。金融扶贫应提供综合性的一揽子服务,同时又要有侧重点,全面保障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脱贫过程中的特殊金融服务需求。
脱贫质效,难点在“造血”。一是加强信用环境建设。当前部分地区农村信用环境还有待提高,投放的扶贫信贷资金依然存在较大信用风险,这会影响金融机构贷款投放的积极性。因此应加大农村信用环境建设力度,保障扶贫工作顺利开展,给贫困人口足够的“造血”时间。二是加强脱贫引导。贫困人口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等、靠、要”观念依然存在,创收渠道十分有限,自我发展能力较低,扶贫工作容易演变成简单的“输血”行为。金融机构应加强对贫困人口进行生产经营的引导,发挥自身优势,持续跟进,提升“造血”质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