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8年8月3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构建资本管理生态体系
——访湖北十堰农商银行董事长朱思爽
□ 本报记者 刘小萃

    “做生意是要有本钱的,借钱是要还的,投资是要承担风险的,做坏事是要付出代价的。”这是2018年5月15日,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在全国政协“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体系”专题协商会上作重要讲话时,最引人思考的一句话。

    “做生意是要有本钱的。”湖北十堰农商银行董事长朱思爽对这句话印象深刻,在他看来,“农村金融机构同样如此,这个本钱就是‘资本’。”

    在朱思爽看来,管好资本,对于银行高质量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法人治理的核心是以“资本”为纽带。在强化资本管理中,十堰农商银行做出了很多有意义的探索与实践。

    持续强化: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做部署规划时,我们的思路非常明确,必须做到‘持续有力’和‘持续向好’。”朱思爽说。

    如何实现持续有力?

    十堰农商银行锁定了“组织、建制、统筹、监测、考核”五个关键词,围绕这五个关键词做出了详细规划。

    组织持续有力。十堰市农商银行成立以来,把资本管理上升到董事会的最高层次,建立了农商银行资本管理内部组织体系,由董事长任组长,制定了《2018-2020年资本管理办法》。

    建制持续有力。将资本管理纳入制度化,按照银监部门的有关要求,先后探索制订了《湖北十堰农商银行资本预算管理办法》、《资本报告及信息披露办法》、《经济资本管理实施细则》、《资本充足评估程序》等14个相关管理办法。

    统筹持续有力。其中,包括统筹资本管控、统筹风险管理、统筹成本收入管理、统筹利润分配管理,每一季度都对资本充足率进行测算,规定每一年当年的资本充足率低于11.55%一般不进行分红,当压力测试低于10.5%的监管标准时,启动资本管理应急预案,迅速补充资本,满足经营监管需求。2015年该行就给自己定了标准,资本充足率按照最好银行的标准不能低于12%,当年就启动了增资扩股5000万。去年,该行又发行二级资本债,申报发行5亿,去年底发行了3亿,计划今年再发行2亿,以此增强资本的内生动力。

    监测持续有力。对资本充足率每月进行监测,与风险贷款全面挂钩。

    考核持续有力。 该行把资本充足率、资本管理一直当做重要指标,按10分进行量化考核。根据监测情况及时下发风险预警通知书,并采取限制分红、对高管诫勉谈话或给予经济处罚等系列措施,确保资本管理保持高质量。

    在“五个持续有力”的推动下,十堰农商银行实现了“五个持续向好”的目标。

    资本充足率持续向好。始终保持在12%-15%的水平。

    拨备覆盖率持续向好。始终保持在300%左右的水平,是监管标准150%的两倍。

    盈利能力持续向好。改制五年来,十堰农商银行盈利总额和人均利润一直在全省农商银行77家法人机构中处于第一位。

    业务发展持续向好。存贷款规模走在全省、全市前列。截至4月底各项存款、贷款占全市14家法人机构的30%以上。

    监管评级持续向好。连续4年获得监管评级“2B级”和良好银行,2次被银监会评为“标杆银行”。

    五大矛盾:法人治理的现实难题

    深化资本管理是一个重要课题,对于农商银行而言,则面临着多重矛盾和压力,朱思爽对此有着深刻体会,他认为,有来自五个方面的压力是农商银行目前所普遍承受的。

    首先,资本的高要求与风险防控压力大之间的矛盾。“法人治理说到底还是资本管理。”朱思爽强调说,法人治理对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股东和股权的管理、自身经营行为的管理等提了很多要求,这确实很有必要。但在当前情况下,信贷风险和操作性风险凸显,使得农商银行压力巨大,这包括:经济结构调整带来信贷风险形势的进一步下行;信用环境不断恶化,赖账户、逃废债务的大有人在;司法环境不优。

    其次,资本补充的紧迫性与市场资金的紧张性之间的矛盾。农商银行支持精准扶贫,支持乡村建设,支农支小,必须加大贷款投放,风险贷款总量只会增加,资本确实需要补充。但金融市场上资金不仅紧张,利率还非常高,发行新股和二级资本债要以机构之间“互持”为前提,与发行“大额定期存单”差别不大,丧失了资本的属性。这就加剧了资本补充的紧迫性与市场资金的紧张性之间的矛盾。

    第三,资本要求信贷结构必须优化与农商银行信贷投放需求之间的矛盾。例如,湖北省9个深度贫困区,十堰就占了5个,精准扶贫任务重,扶贫贷款执行基准利率,存量担保贷款和精准扶贫贷款各占了信贷结构的三分之一,担保贷款在经济下行的情况下又很难优化结构,资本消耗非常大。用盈利来补充资本,很难解决根本问题。

    第四,资本稳定的长期性与股东优胜劣汰的必然性之间的矛盾。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强调资本要保障“三性”,第一个就是保持稳定性。按照现在的要求,股东必须是优质股东,对农商银行入股必须有自有资金。但在改革之初,以化解历史包袱为主要目的的增资扩股中,一些农商银行股东变相贷款入股,结构优化难度非常大。经济下行中,部分老股东又出现了经营风险,股权被司法冻结、拍卖,同时,对新股东的资质审查更加严格。大量贷款化的股金,其转让价格难以协商一致。因此,股金处于“想优化又优化不了,不优化又必须优化”的尴尬境地。

    第五,法人治理要形神兼备与农商行改革发展路径探索之间的矛盾。目前,农商银行的法人治理仍在改革探索中,还没有找出一条符合当前实际的最佳路径。大多数股东只关心每年的分红是多少,却没有履行相应的责任和义务。推进法人治理、党的管理、省联社行业管理形神兼备、融为一体,还需要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因此靠资本说话、靠股东说话,在现阶段让股东分担相应的风险,还很难实现。

    全面优化:构建资本管理生态体系

    “要想解决以上五大问题与矛盾,必须针对股权结构、信用生态环境、股金结构做出探索。”朱思爽认为,可以通过三个方面的探索,从而构建一个农商银行资本管理的良性生态体系。

    优化股权结构,形成以资本为纽带的责权利命运共同体。在朱思爽的设想中,可以通过省联社改革推进优化股权结构,省联社对每个县行入股10%,成为最大的股东,以股权为纽带,进一步加强对农商银行的管理;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通过地方财政或城投公司,持有农商银行10%的股权,使农商银行与地方政府形成风险防控有机结合;降低民营企业持股比例,由以前的90%降到30%;引进其他的投资机构,包括农商银行交叉持股,还有其他城商银行和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持有农商银行股份的20%;进一步提高员工持股比例,增强员工防范风险和提高共同管理农商银行的内生动力,员工持股比例提高到30%。按照这5个结构比例,形成一个以资本、股权为纽带的责权利命运共同体。

    优化信用生态环境,形成监管、政府、司法为一体的金融防控风险的攻坚战。朱思爽认为,监管部门对各级地方政府的金融政策,如设立新的金融机构、合议贷款规模、信用环境评定等方面,要与地方政府信用生态挂钩,对风险贷款占比高的地方,政府及时发函进行风险警示;从上到下成立金融法庭,对金融案件实行专项审理和专项执行;各级政府及时召开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的专题会议,形成声势,把地方政府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中的重要责任压实。

    优化股金结构,形成市场、司法、农商银行三方运行机制。朱思爽认为,这个工作可以通过三个“着力点”加以推动。

    一是股权转让形成价格机制。监管部门或者省联社,制订股金价格转让形成机制,划定一个下限,按照市场价格进行转让流通。有了这个价格机制,以市场为导向,股东优胜劣汰、强制风险的转让才能有效解决。

    二是出台打击逃废债专门法规。有民间借贷纠纷的股东司法拍卖银行股权,逃废农商银行债务的,监管部门与法院要联合出台政策,确保农商银行对股权的留置权,只要客户在农商行有贷款未还清,其通过股权转让、分红等获利时,必须优先偿还农商银行贷款。

    三是切实确保股金转让安全。司法涉诉案件中,需要流转股权又一时难以找到合格的股东,应允许农商银行交叉持股,或是参照上市公司运营模式,一旦股价下跌到一定程度,超出农商银行最低价格,允许农商银行启动回购机制,保持农商银行股金的稳定。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