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江苏省太仓市供销合作社系统牢牢把握综合改革任务和机遇,确定了通过强化合作经济组织属性恢复重建基层社、通过项目建设实现基层社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思路,从建设“三会”制度、构建“双线”运行模式、加强联合合作三方面入手对基层社进行改造提升,激发了供销合作社自身的发展活力,进一步提升了基层社的服务能力。
强化基层社合作经济组织属性、提升基层社服务能力是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重要任务。一直以来,江苏省太仓市供销合作社系统牢牢把握综合改革任务和机遇,确定了通过强化合作经济组织属性恢复重建基层社、通过项目建设实现基层社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思路,对基层社进行改造提升,取得了一定成效。
为了激发供销合作社自身发展活力,太仓市社积极落实各项有效举措,从建设“三会”制度、构建“双线”运行模式、加强联合合作三方面加快进行基层社升级改造。
建设“三会”制度,夯实基层组织基础。目前,太仓市社共有6家基层社。2017年,6家基层社陆续完善了“三会”制度,在全省率先实现基层社“三会”制度全覆盖。根据当地农业特点,基层社主要通过吸纳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成员;邀请各镇的农经站、农技站、土地所、动防站、水利站等为农服务单位负责人参选理事、监事。同时,将镇(区)涉农单位纳入到基层社“三会”建设中来,分别出任基层社的副理事长单位、理事单位和监事单位。现在,每个基层社都有3名—5名专职工作人员,30个—40个成员单位,每年召开两次社员代表大会,每个季度召开1次理事会。
完善体制机制,构建“双线”运行模式。为缓解基层社普遍存在的人员老化、配备不足等突出问题,太仓市社将混岗人员充实到基层社,破解“机关化”问题,让机关年轻人挂钩基层,了解基层改革发展,为基层办实事、办好事,解决基层实际困难。同时,不断完善考核机制。从基层社资产、财务管理、工作实效等方面完善基层社的考核奖励制度,有效解决了基层干部职工多年收入无法增长的问题,让基层员工“暖了心”,基层社从被动的“守摊子”转变为主动的“求发展”,工作热情和积极性空前高涨。此外,进一步加强监管力度。市社成立了资产处理工作领导小组及项目投资监督管理领导小组,制定了《基层供销合作社在职人员有关费用补贴的暂行规定》《优化提升资产管理推进基层社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方案,督促社有企业建章立制,加强行业指导及监管力度。
全市系统基层社在发展的过程中,非常注重与村集体经济的合作联合。基层社与村集体经济合作,既可惠及全体村民,又能充分保证国有资金使用安全。同时,可将村“两委”的组织优势和供销合作社的经营优势充分结合,便于基层社在农村开展工作、发展经济。市社鼓励村“两委”负责人入社参股,吸纳村支部书记或村主任在供销合作社投资合作的为农服务组织中任负责人,在发展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同时,切实打造与农民利益联系更紧密的合作经济组织,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以项目带动发展是全市系统恢复基层组织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项目带动,当地基层社逐渐重启经营服务功能。2017年至今,太仓市社有4个基层社共投资了6个项目。沙溪基层社投资成立了太仓市农副产品有限公司,注册资本2000万元,占股60%。公司主要进行农副产品直销,现已与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签订了供货协议,并与部分酒店、机关食堂、农村家宴、苏州等地建立了销售关系。浏河基层社投资组建了太仓市千家惠果蔬专业合作社和太仓市桃源特种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注册资本分别为200万元、130万元,占股分别为69.4%、20%。双凤基层社投资成立了太仓市金满仓粮食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注册资本500万元,占股90%。联合社重点培育区域品牌,主销“太仓大米”。城区基层社投资成立了太仓市鲜之源农副产品产销专业合作联合社、太仓市佳稼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注册资本分别为500万元、1600万元,占股分别为61%和19.71%。通过项目开发,实现了基层社资产的增值。2017年底,基层社总资产达443万元,比上年增长了92.6%。
通过重塑基层社的组织功能、重启基层社的经营功能,整合了当地的为农服务资源,健全完善了为农服务功能。全市系统基层社与村集体合作,共同开展为农服务项目,全面提升了服务水平。通过开发市场潜力大、区域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主导产品和产业,做好“一镇一社一品”工作,目前,全市系统已开发了“太仓大米”“千家惠红薯”“鲜活银耳”等品牌产品,并依托沙溪基层社成立的农产品直销中心进行销售,实行“以销定产”。这样既帮助农民解决了“种什么”的问题,也解决了“销售难”的问题。截至2017年底,全市系统基层社共建设农村综合服务社122个,基本实现了行政村全覆盖。接下来,市社将带领基层社共同参与建设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进一步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带领农户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