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不足、质量不高,一直以来都是困扰“三农”发展的难题。难点在哪儿,仿佛行业内的人都很清楚。需求分散、额度小、农村信用体系不健全、农民缺少可抵押物,不一而足。为解决这一难题,无论是农民还是学者、政府还是企业都在不断探索,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距离问题彻底解决仍相去甚远。
农村金融服务需求构建于农村生产生活需求之上,有其特殊性。行政力量推动的农村金融改革,自上而下有序展开,虽然目标明确、条理明晰,力度大、速度快,但在具体业务开展上,却难以针对农民的需求切实开展创新服务,因为缺少竞争而效率底下,有时还会流于应付,为变革而变革。
基于农民自身需求,依靠内生动力推动金融变革,虽然针对性强,但面临的问题同样不小。由于农民缺乏相应的金融专业知识和技能,由内生动力驱动的改革创新在具体运营中不可避免地会碰到各种隐藏的金融风险和诱惑,极易触礁折翼,或者跑偏方向。
探索农村金融改革道路,就像是在夜晚的旷野里赶路,既要挑起灯来眺望远方、看清方向,又要时刻关注脚下、走好每一步。只看到远方,跑得太快可能就要摔个大跤;只关注脚下,就可能原地兜圈,迷失方向。这就要求我们在推动农村金融创新发展上,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无所作为。
中合联投资有限公司借助供销合作社系统的渠道优势,积极与各地供销合作社合作,下沉到乡镇一级,和基层社一起探索金融创新服务,既能贴近基层实际,又能盯住提高支农效率的根本目标。这从某种程度而言,或许正是一条创新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的改革路径。
在这一探索中,熟悉当地情况的基层社具体负责日常运营。按照我国社会学家费孝通的差序格局理论,在解决农村金融信息不对称难题上,基层供销合作社人自身就是熟人社会中的一员,具有天然的信息收集研判优势,高效稳定;中合联作为“国家队”中国供销集团旗下的正规企业,运营规范,有技术优势、政策信息渠道优势,正好可以弥补基层在这方面的短缺,能够为他们及时提供风险提示,帮助他们把握住合作金融的方向。
两者的结合,便可将传统熟人社会的人情信息,有效纳入现代技术条件下的大数据体系,为逐步建立现代农业农村征信系统,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农村金融服务信息不对称难题,找到了一条合适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