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8年6月12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助力产业兴旺 综合改革显成效
重庆江津区社提升服务能力引领优势产业发展

椒农采收花椒。

    5月底,是重庆市江津区花椒采摘的时节。位于重庆市江津区嘉平镇紫荆村的花椒种植基地里,一个个忙碌的身影穿梭在整齐划一的花椒树中。

    江津是全国闻名的“中国花椒之乡”,花椒也是江津区的特色产业。为此,江津区供销合作社把发展花椒产业,作为服务“三农”的重要手段。曾经的市级贫困村紫荆村通过发展花椒产业,于2015年实现了整村脱贫,2017年全村花椒种植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椒农达15户。这只是江津区供销合作社在深化综合改革中为农服务的一隅。

    自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以来,江津区社始终坚持为农、务农、姓农,在农业社会化服务、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农村合作金融服务等方面进行探索,改革效应逐步显现。2017年,江津区系统销售总额达27亿元,农产品销售额为7.6亿元,再生资源销售额为4.5亿元,连锁经营额为1.9亿元;实现利润总额4668万元。

完善基层组织体系  强化合作经济属性

    为了不断强化合作经济属性,江津区社按照《重庆市供销合作社关于开展基层社示范社建设的实施意见》的要求,在全区开展了基层社示范社建设,通过推进基层社改造,采取合作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广泛吸纳农民和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入社,不断强化基层社与农民在组织和经济上的利益联结,切实做到农民出资、农民参与、农民受益。

    石蟆镇蟆城供销合作社成立于2014年,是江津区社以龙头企业组建而成的新型基层社。该基层社通过旗下的江津区三关水稻专业合作社、江津区丰之贺农机股份合作社,采取“七统一”措施开展水稻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通过给合作社社员代耕代种,该社去年累计服务水稻面积达8.5万亩,带动周边农户达5000余户。

    目前全区新建基层社13个,实现为农服务全覆盖。区社正按照有资产、有能人、有产业、有制度的标准培育9个基层社示范社。

    为了提高基层社的为农服务能力,江津区社大力参与和引领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江津区照杰黄豆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7年,在丰之客供销合作社的带动下,通过组织带领农户创建绿色农产品种植基地和绿色豆制品加工基地,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目前,入社成员发展到1232户,种植基地面积达1210亩,带动周边石门、吴滩等4个镇开展黄豆种植。

    通过不断健全和完善基层组织体系,2017年,江津区社共新建网点30个、庄稼医院10个,引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97个,新建农村综合服务社6个,改造农资、日用消费品和再生资源经营网点21个。

创新服务方式  开展全程社会化服务

    江津花椒已成为重庆市农业的“四大名片”之一,成为江津、重庆乃至全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典范。为了能够更好地服务江津区的花椒产业,江津区社通过江津区花椒产业协会、德感镇撒富供销合作社,为当地的椒农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原来我种的花椒每亩能产300—500斤,现在每亩地能收800—1500斤,2017年每亩花椒收入最高达到了2万元,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听说其他椒农还种出了每亩地2000斤产量,这都多亏了撒富供销合作社的测土配肥,使花椒施上了专用肥才有了现在的好成效。”花椒种植户老徐告诉记者。

    近年来,江津区社依托基层社和农资经营企业采取了多种措施参与到农村社会化全程服务。蟆城供销合作社在全力搞好农资储备及供应工作的同时,还实施水稻种植全程社会化服务,从种子、插秧、病虫防治、收割、稻谷加工到销售提供全程服务。该社购置了50台农机具,并组织了12人的专业生产服务队,按每亩每年340元的收费标准,为360户、2600亩水稻提供代耕代种服务,解放农村劳动力800多人,每亩降低成本400元。同时,该社建成大米加工生产线,注册“石蟆硒”品牌,带动周边近2万亩水稻的规范种植。

    江津区社立足江津富硒特色资源优势,通过石蟆、吴滩、支坪、蔡家等供销合作社大力发展广大群众喜爱的安全富硒农产品,并推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溯源体系建设,以“石蟆硒”水稻基地为示范点,逐步在全区建立物联网标准化示范基地,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和保障农产品安全。除此之外,支坪供销合作社租赁780平方米的商业铺面开展农产品销售和冷藏保鲜业务;几江供销合作社建立冷库500立方米、农产品销售展示厅800平方米,通过开展仓储和加工,延长农产品保鲜时间,提高了当地农产品的附加值。

创新流通方式  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江津区社按照重庆市委和市政府、重庆市社的工作部署,结合江津区工作重点和实际情况,创新现代流通方式,全力打造高效、畅通、安全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取得了一定成效,为江津区的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作出积极贡献。

    江津区社通过开展农产品流通服务,全力组织农产品生产、销售、加工和储藏等业务。一是建立生产基地,保证农产品有效供给。蟆城供销合作社发展农业生产基地近3000亩;吴滩供销合作社发展蔬菜基地1000余亩,既保证了市场有效供给,又带动了当地群众生产发展。二是建立品牌,树立市场形象。江津区社引导建立“长腰山”“三色园”“富硒香米”等36个农产品品牌。三是组织农产品销售,促进地方农业发展。蟆城供销合作社使江津富硒农产品进入重庆杨公桥、大坪等30多个直营农产品精品店,订单销售富硒大米千余吨、小杂粮等农产品20多吨;几江供销合作社、支坪镇供销合作社在当地销售农产品3800吨。四是开发新产品,推进农产品深加工。鼎山供销合作社已建设年产300吨干花椒油生产线;蟆城供销合作社今年开始开发橄榄资源,将年产5000吨橄榄饮料。

    除此之外,江津区社还抢抓“互联网+”机遇,发展农村电商网络。目前发展网点50个,将江津花椒、茶叶等农产品销往山东、广东、上海等地。

(本版文字由白琦瑛 叶梓 杨耀文采写,图片由涪陵区社、江津区社提供。)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