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藠头市场行情不错,每吨涨了300块钱,今年差不多能有3万块钱的收入,蛮好!”重庆市涪陵区百胜镇的村民老李高兴地告诉记者,自从2016年开始给重庆同进食品有限公司供应加工原料,自家的藠头有了稳定的销路,收入也有了保障。
老李口中的重庆同进食品有限公司是涪陵区供销合作社的控股企业。近年来,为切实提升为农服务能力,涪陵区供销合作社在推动综合改革进程中,创新思路,依托社有企业较强的带动力,在促进三产融合、破解合作社贷款难、推动农村电商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服务“三农”增添了新效能。
延长产业链 青菜头走出国门
涪陵榨菜是重庆市涪陵区乃至重庆市产销规模最大、品牌知名度最高、辐射带动能力最强的传统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作为榨菜原料的青菜头等便成为当地主要农产品之一。然而,即便是种植当地优势产业的原料,许多农户也曾为销售“愁白了头”。
“鲜食农产品销售常会受到收获时间、销售市场的影响,新鲜青菜头的销售时长一般两个多月,农民没有保鲜仓储设施,也没有加工链,在青菜头集中上市的两个月内卖不掉就会亏损,一些收购商贩也会趁机压价,影响农民收入。”涪陵区供销合作社主任瞿学敏告诉记者,若想农产品实现稳定持续销售,必须要延长产业链,通过农产品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为此,涪陵区社组建了重庆同进食品有限公司,探索农产品加工,为助农增收开辟了新“车道”。
公司自成立以来,以青菜头、藠头、麻笋等种植业和生猪养殖业为依托,以农产品加工业为引领,通过领办、控股重庆市秋香蔬菜种植股份专业合作社和重庆瞰高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将一二三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产业链条和价值链条延伸、产业功能拓展和农民收入增长。
“我们通过领办合作社,将青菜头、藠头等的种植户整合,为公司供应加工原料,在保障公司源头供应的同时,为农民提供了销售渠道。”据同进公司总经理程彬介绍,为保障企业加工原料供应质量,合作社每年为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引导农户规范生产。同时,通过实行订单生产,公司承诺保护价收购。目前,公司已直接带动4个合作社2550户农户参与到当地产业发展中,发展青菜头、藠头、麻笋种植基地和生猪养殖基地6875亩。
“我们合作社全年可为同进公司提供青菜头盐菜块1000吨、鲜藠头300吨。当地农户在农闲时期还可到厂里务工,实现上班挣钱与照顾家庭两不误。”涪陵区维卓蔬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潘伟告诉记者,自2015年与同进食品公司签订农产品长期供应合同后,合作社当年即实现增收213万元。
据了解,为进一步扩大销售,同进公司配备了日本原装切片(丝)机、自动灌装机等行业最先进的生产设备,不仅提高了榨菜、藠头的加工水平,还填补了长期以来涪陵未出口肉类罐头的空白,成为涪陵辖区内实力强劲和前景广阔的罐头加工出口企业。公司主要产品现已远销中国香港、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及欧洲等市场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
通过解决农产品销路问题、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社有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了共同发展,切实带动了农户增收。
缓解融资难 为合作社发展引入“活水”
近年来,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大规模、新技术、高投入等现代农业的特征日益凸显,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对资金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每年的2月都是涪陵青菜头大量收获的季节,重庆市洪丽鲜榨菜股份合作社每年都要在这个时候收购2万吨的青菜头,用来腌制生产榨菜的半成品。“向农民收购青菜头基本都是当场结清账款,所以每年收购期都需要1000多万元的资金。大笔资金用于收购后,缺少流动资金对后期加工销售来说有很大困难。合作社只能通过贷款渡过难关。”洪丽鲜榨菜股份合作社负责人代胜明告诉记者,由于没有抵押物,榨菜又不能在短期内变现,很难符合银行贷款要求,资金困难成为制约合作社发展的一大因素。
如何帮助合作社解决资金困难成为涪陵区社综合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合作社难以从银行贷款的主要原因是注册资本不高、股东较多且分散、股权多为土地承包入股没有抵押物等。对此,我们组建了诚合农信农业服务有限公司,并与重庆市财政、市社下属的重庆农信集团合作,创新金融服务方式,为合作社提供融资贷款服务。”据瞿学敏介绍,诚合农信公司通过与重庆市财政、重庆市农信集团按照4∶4∶2比例配资,服务对象为区内从事种植养殖、无固定资产抵押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相关联的龙头企业、个人信用、实物资产等简单、灵活的担保形式提供贷款业务。
“向诚合农信公司申请贷款灵活又快捷,着实帮我们解决了不少问题。”得益于该项金融惠农举措,4年来洪丽鲜榨菜股份合作社共获得贷款800万元,有效解决了合作社在收购原料、扩建厂房等方面的资金困难,促进了合作社发展壮大。
诚合农信公司与银行合作,通过银行发放贷款,并将农民专业合作社客户信息纳入银行征信系统,最大限度降低违约风险。公司还向相关部门积极争取贷款贴息,以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贵的问题。截至2017年底,公司累计为2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贷款6000多万元。
金融服务模式的创新为合作社提供了便捷的融资渠道,为当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引入“活水”,为农村带来活力。
投身“互联网+” 打通农产品上行通道
为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涪陵区社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充分运用市场化机制,联合涪陵商务集团、涪陵民营经济协会共同投资组建了涪陵电子商务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公司通过创新电商服务模式,打造“涪陵e生活”电商平台,加快实施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着力提升农村流通的信息化、网络化水平。
“在当前农村电商发展中,工业品下乡已经相对成熟,而农产品上行却发展缓慢。关键在于基层网络不够完善,城乡互通不够及时。”涪陵电商公司负责人介绍,为使农产品上行畅通,涪陵电商公司搭建了392家“涪陵e生活”乡村电商服务站。“乡村电商服务站是密切与农民利益联结的重要载体,我们的电商服务站提供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政务下乡、金融服务、快递收发、便民服务等六大功能。”
在“涪陵e生活”平台上,记者不仅看到榨菜、油醪糟、胭脂萝卜、涪陵黑猪、土鸡蛋、黑木耳等500余种当地的土特产品,还有近1000种跨境商品,平台上线的乡村旅游也格外引人瞩目。该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为实现线上线下有效融合,公司还积极组织策划乡村旅游活动,带动涪陵本地农产品线下销售,帮助贫困户增收致富,方坪村就是其中的受益者。
“方坪茶”种植是方坪村的主要产业,然而由于当地茶农缺乏生产、采摘技术,导致茶叶产量、品质都无法达到市场要求。“质量稍好一点的,由于量少只能作为高端产品销售,其余的只能作为中低端产品,鲜有人买,农民收入也就无法保证。”涪陵电商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为帮助当地农民摆脱困境,公司邀请农技专家走进基层,为茶农培训生产技术,提升农民专业技能的同时,策划组织了采茶、炒茶体验活动,使农户与消费者面对面,带动“方坪茶”产业种植面积翻倍增长。
据统计,涪陵电商公司已组织了20多场草莓、龙眼采摘等乡村旅游线下活动,带动涪陵本地榨菜、水果、畜禽等种植养殖户增收致富。
“农村电商的应用和推广,可以帮助供销社充分发挥在城乡联结、双向流通和为农服务中的功能和价值。通过打造‘农户+网店+市场’一体化经营模式,帮助农户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实现了农业发展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瞿学敏介绍。
如今,涪陵区社依托企业扶持产业发展,助农增收成效凸显,为农服务整体实力得到增强,社有企业也已成为农民、市民认识了解供销合作社的重要途径,以社有企业为支撑的现代农业经营服务体系的探索正在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