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8年5月22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生于农 成于农 兴于农
——记甘肃省民勤县西坝中心供销合作社主任包忠山
□ 本报记者 白琦瑛

包忠山为农户教授种植技巧。

    自1983年以来,他就奋战在供销一线。34年间,他见证了供销合作社的沉浮,饱尝了创业者的艰辛,他也用服务让供销合作社的形象焕然一新。他,就是甘肃省民勤县西坝中心供销合作社主任包忠山。

    全县唯一资产完好的基层社

    回想起供销合作社的发展历程,大部分人都忘不了改制带来的伤痛。资产变卖、房屋破败、人员涣散是众多改制后的基层社所面对的窘况,然而,在西坝中心社却是另一番景象。

    “90年代末改制的时候,民勤县所有的基层社大部分都处于亏损状态,只有我们不仅没亏,还有盈余。”谈起这段经历,包忠山从内到外都透着自豪。原来,包忠山是会计出身,对于财务工作算是门儿清。在担任西坝中心社主任后,他对财务把控一直较为严格,要求各经营网点杜绝赊销情况,也从根本上保障了社有资产的完整。“当时我们将150万元社员股金和30万元的盈余全部退还分配给社员,完整保留了我们的所有资产,让之后的发展有了抓手。”

    也就是这样,当地的农民对供销合作社的信任感更强了。改制是新一轮发展的开始,资产是发展的保障,农民的信任是发展的助力。西坝中心社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坚持为农服务宗旨,继续为农民提供生产、生活所需,稳定了市场,俘获了民心。

    “农资、化肥是供销合作社的传统业务,由于我们网点完整,农民也信得过,所以在农资和化肥的销售上,供销合作社占了85%的市场份额,这在别的地方应该是很难达到的。”包忠山告诉记者,为切实保障农民利益,西坝中心社在农资、化肥销售上向农民实行保值销售。即若当年市场价格高于农民购买价时,农民不需补钱;若市场价格低于购买价时,供销合作社会为农民返还差价。据统计,西坝中心社为当地农户节省农资投入120万元,累计退还化肥购买差价35万元。

    这一举措不仅让西坝中心社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也让供销合作社与农民的心贴得更近。“供销合作社发展好不好,关键靠农民。”包忠山如是说。

    扶持产业 强社富农

    带动一方产业发展,是近年来供销合作社服务“三农”的一项主要工作。如何带着农民发展产业,让农民愿意跟着走?“开展示范种植是推动农业产业发展的一种主要方式。农民看到成果,自然愿意跟着走。”包忠山介绍,通过积极探索和尝试“建基地、带农户、推产业、增效益”的新举措,他先后组织全体职工在薛百乡12个村、50个社、1000余农户中,采取由供销合作社赊供种子、提供技术、包销产品的办法,组织农民示范种植了黑瓜子、棉花、向日葵等近10个优质骨干产业品种,实现了在不同时期发展不同品种创造良好效益的新格局。

    据了解,在包忠山的带领下,西坝中心社还组建了庄稼医院,广泛开展测土配方、开方供药、上地巡诊等服务,让农民尝到了科学施肥、合理用药的甜头。目前,通过电脑配肥,庄稼医院每年为3000余农户开展配方售肥2000余吨。同时,为扩大购销,确保农民利益不受损害,在收购农副产品时,西坝中心社采取先预付价收购,待产品销售后视盈利情况再给农户进行二次返利,极大调动了农民交售产品的积极性。通过抓点示范、二次返利,不仅推进了全乡产业化进程,也进一步密切了社农感情,降低了社农双方在生产和销售上的风险。

    2015年,在包忠山的倡导下,西坝中心社率先恢复了供销合作社“三会”制度,成立了由农民社员组成的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切实让农民参与管理供销合作社,实现“民管”;适度发展社员股金,让社员股金参与供销合作社经营,用农民的钱办农民的事,实现“民有”。截至目前,已发展入股社员450户,入社股金38万元。凡农民向供销合作社交售农产品、购买化肥,年终依据交售量、购销额向农民进行二次返利,实现“民享”。几年来,共为农户返还购销利润56万元。

    “供销合作社生于农、成于农、兴于农。无论机制如何转变,为农服务的宗旨不能变。”多年来,包忠山始终这么认为,也坚持这样做。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