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高中毕业后,王红福和周边乡镇的同龄人一样,选择了外出打工讨生。2015年,飘荡在外10多年,当过保安干过工地的他,选择回到家乡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台拱镇,走上了创业之路。吸引他回到家乡的,是家乡的供销合作社带着钱、带着技术、带着市场重回农民身边了。
和王红福一样,张胜昔也是从省外回到家乡创业的,吸引他加入供销合作社的也同样是供销合作社有钱、有技术、有市场,而且在这支队伍里能干出一番事来。
不同的是,张胜昔2009年就从广东东莞回到了家乡贵州台江。1989年从华南农业大学毕业后就留在了东莞的他,也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回到台江后承接下了当地的定点屠宰场,计划以此为支点,再深入到其他农产品生产加工领域,开始新的创业旅程。
2012年开始,台江县供销合作社恢复重建了社员股金服务社。按照贵州省社和黔东南州社提出的“供销社+农户+专业合作社”发展要求,股金服务要建立在服务产业链上,扶持农民实现现代农业规模化生产。站在小农生产起点上,获得了极为稀缺的融资渠道支持,各类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在台江县迅速蓬勃发展了起来。
2015年,经过细致沟通,黔东南州社和台江县社决定,由张胜昔牵头组建台江县基层供销合作社中心社,恢复重建原来的台拱镇供销合作社。很快,以社员股金服务社资金扶持为纽带,台拱镇周边的2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和9家农业生产加工企业都加入了这个新的基层社。
令张胜昔兴奋不已的是,新的基层社开门营业之后,从社员股金服务社获得的支持远远超出了他原来的设想。
为帮助农民更好地销售农产品,在台江县基层中心社成立的同时,州社注册成立黔东南州新农城乡消费合作社,随后又联合台江县社控股30%成立了“苗乡侗寨”集团公司,布局连锁便利店,发展电子商务,线上线下相结合,力推日用消费品下乡和特色农产品上行。这也恰恰解决了张胜昔的大问题。
台江县出产一种特色红米,亩产只有380斤左右,但它好吃又有营养。张胜昔觉得,如果能够形成规模化种植,实现标准化生产,这种米一定能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利润一定比普通大米高很多。于是,台江县基层中心社一成立便牵头成立了红米种植专业合作社,鼓励农民跟着供销合作社一起来发展这项特色农产品。当年一共种植了431亩红米。
既然是特色农产品,就需要有精致的加工和包装,需要有更多的投入。缺少钱,没关系,州社的新农城乡消费合作社调剂了50万元资金;没有现成的销售渠道,也没关系,“苗乡侗寨”电子商务公司在网上帮着推销。不出所料,当年收获的21万斤红米,很快就销售一空,售价也达到了12.5元/斤。农民赚到了钱,台拱供销合作社的规模也更大了。据统计,今年合作社小红米种植面积已突破2200亩。
借助资金互助业务,目前,“苗乡侗寨”正在全力整合全州农特产品,统一使用“苗乡侗寨”商标,通过电子商务渠道对外宣传及销售。同时,为满足农民群众、社区居民生活需求,使其享受到更加便捷的服务,“苗乡侗寨”也在大力建设社区直营便利店及村级服务站。目前已在凯里、台江、黄平、麻江等市县各村镇建立电子商务中心50余个,建立社区直营便利店及村级服务站80余个,建成凯里及台江配送中心两个,实现了农村金融、电子商务与实体门店协同发展、深度融合,为开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格局、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供销合作社回来了,有了更好的发展机遇,王红福笑言,自己没理由不趁着年轻,抓紧时间回来创业。现在,他流转的50亩土地,都已种上了黑莓。前两年,黑莓苗尚小,他还加入台拱镇供销合作社领办的蔬菜专业合作社,在地里种了蔬菜。由于在外打工时存下来的积蓄几乎全都投到了农田基础设施上,为了发展蔬菜,他又从台江县供销合作社股金服务社调剂到了5万元,作为流动资金。
今年,王红福的黑莓就要全面挂果了。他算了一笔账:按亩产 2000 斤、每斤卖5 元计算,50亩黑莓的毛收益就有50万元。
创业成功的果实一定很甜,很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