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8年3月27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产业观察
煎饼馃子应不应该有标准?

□ 胡宇齐

    《舌尖上的中国3》再次带火了天津煎饼馃子,也让何谓“正宗”成为热议话题。近日,新成立的天津市煎饼馃子协会表示,将为煎饼制定统一标准。这一消息反而引发了网友们的更多讨论:如果煎饼馃子都一个味儿了,还有什么乐趣?

    行业协会制定推荐标准,为煎饼馃子画张“标准像”,本无可厚非。不过转念一想,对于这个遍布大街小巷并已走出国门的市井小吃而言,必然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做法。即便在发源地,老天津讲究传统吃法,学生党喜欢花样百出,白领一族则需要营养搭配……多样多元的煎饼,正对应着消费者个性化、多层次的需求。只要符合食品安全卫生要求,摊出的煎饼大家爱买,便无不可。出台制作标准,又或者像某位网友那样搞出个《煎饼馃子白皮书》来捍卫“正宗”,“以自带鸡蛋为荣、夹带火腿香菜为耻”,未免有些过于矫情了。

    中华美食的魅力,某种程度就在于从来“不标准”。翻开菜谱,常用量词就是“少许”“适量”“一小把”。即便是同一道菜,一千双手会做出一千种味道,烹饪火候、食材分量、烧制时间等均无确数,颇有些“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意思。也正因此,方有“吃货”不辞辛苦穿街走巷,非要吃这家的宫保鸡丁、那家的炸酱面。而从历史长河回望,再传统的食品,也不会一成不变。比如,“煎饼馃子”这个词最早出现在1933年的《大公报》上,天津煎饼馃子更是有600多年的历史。今天的煎饼馃子再传统,也不会是当年的模样。正是不断地改良创新,后人才能在这一口吃食中感受生活的智慧。

    食物不只有果腹之用,还承载了丰厚的记忆与念想。《板桥家书》里写道:“天寒冰冻时暮,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舌尖上的味道,与每个人的记忆相连;味蕾的坚持,往往蕴含着个体的情愫:或是一抹乡愁,或是浓浓亲情,或是时令风俗……这些年,每当有关食物“标准”之争,譬如粽子应当甜还是咸、过年该吃饺子还是汤圆等,都会吸引网友兴致勃勃群起“论战”,正是因为食物背后,饱含着一方水土一方人的太多弥足珍贵的独家感受,这些和流水线无关的东西,又如何能够千篇一律地被“标准化”呢?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某种风味食品想要传承与推广,可以有些推荐标准和规范,但用不着那么刻意和刻板。毕竟,当一种食物真正嵌入了人们的生活,就有了无限的生命力,又何愁流传不下去呢?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