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按照国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部署,内蒙古自治区以提高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以“绿色、生态、优质、高效、安全”为方向,以提高畜种个体产出效益为突破口,以牧区生态家庭牧场和农区标准化规模养殖为抓手,稳定发展草原畜牧业,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大力推进畜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畜牧业发展水平再攀新高。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草原站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郭艳玲介绍,截至2017年末,内蒙古自治区牲畜存栏连续13年超过1亿头(只),羊存栏连续4年稳定在1亿只以上,牛存栏达到1118万头。
与此同时,郭艳玲认为,当前畜牧业养殖依然存在政策支持体系尚不完善、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财政投入不足、牧区畜牧业基础设施整体水平不高、牧区畜牧业自然灾害应对能力不足等问题。
郭艳玲建议,为保护草原生态,应加大在牧区推动家庭牧场建设,通过规模经营实现草畜平衡。同时,在农区和半农半牧区实施牛羊标准化规模养殖,牛羊生产增量放在农区和半农半牧区。既实现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又推动了草原生态保护,效果良好。按照国发〔2011〕21号文件精神,建议国家启动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示范工程,重点扶持牧区家庭牧场建设。同时,在易灾牧区实施饲草料应急储备库建设项目,每个旗县建设1处大型饲草料应急储备库,实行国家饲草料储备制度;加强对易灾地区机械装备建设,实施应急抗灾机械装备建设项目,配套装备饲草料运输车、拖拉机和破雪车以及抗灾指挥车;建立国家重特大自然灾害应急救灾储备金制度,保障灾情发生后,及时实施饲草料调运和应急油料补贴政策;国家尽快启动肉牛肉羊政策性保险制度,建立畜牧业气象指数灾害保险。
此外,建议国家在现有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畜禽养殖大县种养结合试点政策基础上,加大对猪禽产业承接重点地区新建猪禽养殖场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支持,加强对河流湖泊等重点生态保护区域畜禽规模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