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A WALL”茶墙一说,来自于国外的茶叶零售品牌,如星巴克旗下茶叶品牌“TEAVANA”、澳大利亚最大的茶叶零售品牌“T2”、新加坡知名茶叶品牌“TWG”等。他们在零售终端空间中设置一面展示各种茶叶品类的墙面,称为“茶墙”,在这面“茶墙”中展示的茶品类大部分来自于茶叶的故乡——中国。
中国是世界茶叶的摇篮,产茶历史悠久,茶叶品种繁多,分布广泛,是世界茶叶出口大国之一,真可谓是世界的“茶墙”,但是在这面悠久、厚重、绚烂的茶墙背后,中国的茶产业及市场的发展现状如何呢?
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中国茶叶品牌化经营发展了20多年,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间,产品决定顾客,只要是茶就有人买。福建沿海首当其冲,个体经营的小茶庄不断涌现。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茶叶品种与品牌井喷式涌现,高端消费需求达到巅峰,茶市场风起云涌,“以茶会友”,卖茶卖的是人脉,卖的是“文化”,为“琴、棋、书、画、诗、酒、茶”,顾客有了充分的选择权。
2012年始至2014年间,高端、公关消费缩减使许多茶叶品牌陷入困境,甚至部分倒闭,茶叶品牌经营进入了进退两难的局面。2015年至今,茶叶企业开始寻求更加理性健康的发展,重新认识市场、理解消费、定义企业和产品,开始回归到“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理性消费,茶叶开始真正地融入了生活,行业的战略机遇期来了, 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挑战一:区域瓶颈
茶武林派系壁垒,就像中华武林一样,中国茶品类繁多、派系林立,产区茶人通常做自己所在产区的茶叶,因为他们几辈人都在做同一类茶,产区喝茶人不改口,因为他们几代人都在喝同一种茶。
壁垒根源,就是舍不得家门口的利益,因为这是他们区域内成熟的消费认知,因此每种茶品类都有很多个品牌,形成区域性的竞争。
挑战二:地位模糊
品类认知区隔化,造成需求市场碎块化,使茶品类缺失自身清晰的市场地位,用文化标榜自身地位的做法属于治标不治本。渠道优势局限性,造成持续经营脆弱化,使茶叶品牌缺失应对大市场环境变化的利器,茶城、专卖连锁属于茶商做市场或抢市场的战术手段,但无法成就永续经营的市场地位。
挑战三:随波逐利
古人将茶称之为“天赐之灵草”,毋庸置疑,茶是不可多得的健康饮品,有些优质的品类资源、产量有限,因此有些商家为追逐利益,抓住“好茶不可多得”这一稀缺性,以各种概念进行过度炒作,夸大茶的有益功效、品种价值、工艺价值与收藏价值,炒作之风此起彼伏,误导消费,将茶带入到感性消费的极端。
还有些失信商家,利用炒作好茶这一契机,鱼目混珠,以次充好,蒙蔽消费者。另一方面,产区的茶农在商家炒作的带动下,不断地抬高原材料价格,反过来压迫商家使优质茶叶的售价一路走高。所以,在茶叶消费日趋理性的今天,商家面临了两难的境地。
机遇与挑战并存
放眼国外,茶叶同样备受青睐,在欧美、日本、韩国等地茶叶零售的专业性不亚于中国,从业态的角度更具创新。他们所卖的茶叶几乎是全品类的,还包括各种调味茶,从他们在茶叶专卖店内设置的“茶墙”,教科书般地介绍了中国各类名茶这一做法可以看出,因为没有历史、不是原产地,国外茶叶消费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很强,这是作为茶叶发源地的中国值得思考和借鉴的。
中国茶叶市场的区域性消费格局严重制约了茶叶产业的发展。每种茶叶都有他们不同的优势和特点,消费是需要引导的,应该让消费者接受更广泛的茶叶品类,茶本质就是一种大同化的产品,茶叶的市场经营和发展应该求同存异,合力打造更大的市场空间,而不是为抢占市场一味地用“稀有”、用“文化”来标榜自身的差异性。
近几年,随着消费意识的转变,市场格局的变化,中国茶叶市场经营经历了十几年的非理性发展之后需要开始回归理性,区域品牌的发展进入了瓶颈阶段,低质、低价的杂牌茶将逐渐被边缘化,进入了行业大洗牌与整合时期。新零售、新业态的发展使市场空间更为广大,竞争将更加公平;品质、服务好的茶叶品牌将赢得更多的机会。实力强的或良性发展的茶叶企业将加强品牌系统建设,突破区域、品类与商业模式的瓶颈,打造更具包容性、能获得市场广泛认知的茶产品。以产品赢市场,立品牌。
有信心的中小型茶叶企业将做定位调整,深耕细作,细分市场、客群和产品,以品质和服务赢市场,成为典型性的少数,达到永续经营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