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如何看茶的三个象限?
中国茶饮有三个象限,如同一个金字塔图形,象征性地代表越往底层,茶叶的品质可能会越来越差,反之越高。其资源分布是:最底层——第一象限,多用于瓶装饮料茶;中间层——第二象限多用于现萃调饮茶,顶层——第三象限传统泡饮茶。
第一象限瓶装茶饮。从中国茶的价值模型来看是较低的,通常被认为加工原料茶等级较低。此象限的原料成本一般为20—30元/公斤,甚至更低,成本控制严格且有效,因而此象限的效率模型特别高。如同中国出口茶,很多年维持在2美元/公斤,这就要求效率模型和集约化程度特别高,而这种集约化程度从种植和加工开始就要提高效率,比如用机采代替人工采摘。第一象限从产品属性来看,属工业品属性,议价能力不是特别高,整个产业链透明化。整体来看,第一象限企业规模量大、毛利低。从用户存量来看,90年代开始发育,2000年继续发展,到现在为止基本暂停增长,呈现出高度集中,停滞增长的情形。
第三象限传统泡饮茶。无论是拿盖碗、壶、杯子来泡茶,其价值模型相对较高,效率模型和集约化程度较低,甚至会单株采制,例如凤凰单丛,单丛即单株采制。虽产品属性是农产品,但从文化角度来讲,有较高的议价能力。从用户存量来讲,存量和基础大却高度分散,呈现出缓慢增长。
第二象限现萃调饮茶。过去不存在,但随着奶茶铺升级为新式茶饮,例如喜茶、奈雪的茶、因味茶等渐渐浮出水面。其效率模型和价值模型处在中间地段,但是集约化程度尚未形成,产品属性为餐饮属性,议价能力未形成,增量用户相对集中在年轻人身上,呈现出快速地集结增长。
三个象限有何关联?
第一象限瓶装茶饮,主要考察茶多酚含量,只要指数到达就可以称为茶饮。它用模拟的方法,用工业香精和糖来平衡茶的苦涩。
第二象限现萃调饮茶,通过添加牛奶、芝士、果糖等营养物,使得茶的味道平衡,更容易喝懂。
第三象限传统泡饮茶,要求茶叶天生丽质,突出茶的花果本香属性。茶叶的鲜、甜、苦、涩自身达到完美的平衡。
打个比方:第一象限如同去酒吧,需要浓妆艳抹,奇装异服;第二象限是你处在工作状态,穿着清爽得体;第三象限是穿着比基尼出场,要求身材、肤色等协调性统一。在一定程度上,第一象限和第二象限都在学习第三象限的价值模型。
茶产业的大致结构:第一象限——工业;第二象限——餐饮业;第三象限——文化业。三个属性虽完全不同,但各象限的表达与呈现都是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