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8年3月16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堵住信贷管理漏洞 提升信贷资产质量

□ 安徽利辛农商银行 李晓刚

    在信用建设日益重要的今天,诚信意识差、惩处力度不到位、逃债的机会成本低、人们对债务的认识出现偏差等问题已经成为绝大多数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部门和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目前,逃债躲债、欠贷拖贷等行为仍然屡见不鲜,银行“老赖”的名单人数日益增多,资产和净利润流失已经成为银行业业务发展滞缓和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贵的根源。

    案情概述

    冯某曾是安徽省某县一个小有名气的乡镇企业家,也是当地农商银行挂了号的“钉子户”。2007年,冯某通过种种手段,从农商行展疃分行分6次贷出了90余万的贷款,贷款用途为生产资金流转,期限一年。经办的信贷人员上门做贷后检查的时候,冯某的态度很好,再三保证,会如约按期还款。但在第一笔贷款还款期限到来后,答应的款子并没有打到账户上,不但如此,冯某的企业关门后,人也失踪了。从此,银行就开始了漫长的“追债之路”。在经过长期的辛苦排查走访后,锁定了冯某的行踪。面对着上门追讨的信用社工作人员,初期,他的态度很好,也表态愿意还,但就是两字挂在嘴边:“没钱”。随着时间推移,他的态度越来越强硬,甚至扬言“没钱还,想上哪告上哪告去”。此后,就再也不见了踪影。尽管法院立了案,但因为无法送达传票,案子迟迟判不下来。

    在清收人员锲而不舍的努力下,一笔看似普通的异行转账汇款业务成为追讨“老赖户”的关键。这笔款的汇款人正是冯某,再通过电话询问经办社得知,收款人正是冯某的父亲。得到确切消息后,清欠人员立刻把情况反馈至县经侦大队,并于当日陪同经办警官驱车前往浙江义乌。在义乌公安机关的配合下,于次日上午找到了多年不见的冯某。看着远道而来的家乡警察和详细的资金往来明细单,冯某再也无法用任何借口来拖欠还款,在两地公安机关的见证下,签订了一份为期半年的还款合同,并依照约定,将第一笔还款打入了指定的还款账户,这场历经十年的“讨债马拉松”终于画上了句号。

    案情分析

    从上述案件可以看出,欠款人冯某利用乡镇企业家的光环,成功从银行贷出款项后,并没有按期履行还款义务,并且在银行多次催讨的过程中,采取“一骗二拖三失踪”的伎俩。为了躲避债务,逃脱法律规定的追诉期限,冯某离乡背井,有家不回,甚至在知晓法院和公安机关对其立案的情况下,仍然不予理会,置亲情和法律于不顾。本案中,冯某与大多数欠贷久拖不还的“老赖”一样,都是抱着侥幸的心理,寄希望于银行在找不到其行踪的情况下,会将其所欠贷款予以核销,或者认为只要超过法律规定的诉讼时效,就会免除其还款责任。从本案的清欠过程中,不难看出,像冯某这类欠款人,自觉还款的意愿较差,甚至可以说,自贷款之日起,他就没有还款的打算,他的本意只在骗取银行信贷资金。而通过追讨欠款的过程,又可以看出,冯某这类借款人,有一定经济实力,还款能力较强,只是侥幸心理严重,诚信和法律意识淡薄,在没有外界强力督促催收的情况下,自己主动还款基本不太可能。同时,冯某抓住银行贷收分离、催收力度不大、催收措施不强的漏洞,久拖不还,还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越来越差。

    在不良贷款催收压降的过程中,银行在信贷管理方面存在漏洞,迫切需要完善:竞争压力较大,考核机制不健全;信贷资产基础薄弱,管理机制落后;贷款制度执行不到位;信息不对称;惩处机制不到位,逃债成本较低。

    防范建议

    在金融改革力度空前的当下,各家银行对地方经济和县域企业的支持力度持续“输血”的同时,也应看到,在绝大多数地区尤其是欠发达的县城和农村信贷市场,信贷质量较低,不良资产占比较高的情况已经日趋严重,业务发展与不良贷款之间的矛盾已经不可调和,对不良贷款的催收和压降已迫在眉睫。

    严格信贷考核机制。转变信贷考核观念,将信贷考核指标从单纯的重数量规模转移到重质量效益,合理调整一线信贷人员的考核任务,建立放收合一的信贷机制,为信贷人员建立完善的考核流程,用流程引导客户经理履行职责,从源头上减少不良贷款产生的可能性。

    构建不良压降信用体系。尽快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加强宣传教育,树立正确的信用观,倡导全社会参与到信用体系建设中来,将信用与个人消费、企业融资挂钩,做到“人无信不立、企无信不成”,将诚信观念灌输至全社会各个群体的意识中,杜绝欠逃躲拖不良贷款产生的思想土壤。

    实现风险关口前移。改变原有的风险管控传统,将风控关口前移,加强贷前调查力度,实行双人调查的AB角制度,多方位多角度收集贷款人信息,减少贷款人提供信息的干扰,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做实做透贷前调查工作。高度重视贷后检查,选派一批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老客户经理担任专职贷后检查员,实现贷前调查恶化贷后检查的分离,切实防范道德风险,最大限度的实现风险关口前移,将不良贷款产生的根源最大限度的扼杀在萌芽状态。

    加大清收力度。成立清欠中心,配备专业清欠人员,专职清收不良贷款。实行奖惩通报制度,制定不良压降月报和季报制度,实行按月通报,按季兑现,对照压降目标完成情况实行重奖重罚;实行调度督导制度,根据贷款十级分类口径,按照贷款风险度高低制表造册,不定期调度,及时督导;实行紧盯“重点”制度,紧盯重点人、紧盯重点社、紧盯重点业务,对风险程度高,压降困难,反弹形势严峻的信贷产品,采取现场蹲点方式,紧抓贷款责任人,促使其主动清收,上门清贷; 利用媒体力量,加大对欠债老赖户的曝光力度,形成强大的社会压力。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