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8年3月13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文化推动茶业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信阳文新茶叶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刘文新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天方茶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一部副厂长兼车间主任 储小芹
全国政协委员、武夷星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 何一心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内地影视男演员 张光北
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湖南省委副主委、湖南省供销合作总社巡视员 李云才

编\者\按 

    如果说中国梦是一片绯色祥云,那么中国茶业梦就是一片绿色的叶;托起这片绿荫的,是千万位行业从业者和相关涉茶人员。在行业最前沿,他们感受着产业的脉搏,听着产业的心跳。

    作为全国茶行业专业报纸,《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基于深刻反映行业现状,前瞻谋划行业发展,联线两会茶界代表委员,将大家的议案提案整理,并围绕周刊提出的3个涉茶问题,将大家的回答进行归纳,于本期推出两会专题,与读者分享代表委员的真知灼见。


中国茶文化应当大力弘扬

□ 本报记者 安明霞

    刘文新认为,中国是茶的故乡,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国度,从古至今,无论是“柴米油盐酱醋茶”,还是“琴棋书画诗酒茶”,俗和雅都离不开茶。茶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最佳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它不仅推动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而且进入了社会各阶层的日常生活,在促进饮茶者身心健康的同时丰富了他们的精神世界。所以,在文化融合加剧的今天,中国传统茶文化更应为中国社会各界所重视并加以扶持。

    刘文新建议制定茶文化推广战略,在学校教育中增添茶文化课程,逐步使中国茶文化深入人心。在中小学课堂中开设茶文化、茶知识课程;将茶艺、茶道、茶礼教育等与茶相关知识编进教科书;为非茶学相关专业的大学生设立茶文化选修课;加大茶学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可以进行茶学知识实践;增强学生对中国茶的认识,从教育层面大力推进茶文化知识的普及。

    弘扬中国茶文化,落实“茶为国饮”的实质地位。建议各级政府协调当地茶叶组织,联合开展茶文化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的活动,大力弘扬中国茶文化,打造广泛的群众基础。出台相关扶持奖励政策,加强对青少年进行茶文化宣传推广和教育,积极引导他们习茶、懂茶、爱茶,真正做到“茶为国饮”。

    


发展“茶庄园”经济  带动茶产业转型

□ 本报记者 张 蕾

    “茶庄园模式是从产业生态链的方式来实现山区自然和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储小芹认为,茶庄园的建设可以恢复山区生态多样性,引导茶农保护村落的建筑风貌;庄园里的民宿、可参观体验的制茶坊、各类民俗体验馆、养生馆、原产地茶仓库等服务设施,可以为人们提供全方位的茶文化体验和高品质的茶山休闲度假旅游,是茶产业持续发展的有益探索。

    储小芹所在的天方茶业打造了该县第一处茶庄园——屏风里慢生活茶庄园。几年来,慢庄通过聘用当地人为服务员、保安、水电工、菜农等正式用工,带动稳定就业25人(其中贫困户5人),人均年收入达25000—30000元;通过田地和山产流转带动18户贫困户年均增收4000元;通过基础建设临时用工带动50多人增收达150万元。

    几年的发展成绩让储小芹更加坚信:茶庄园经济是一种值得全力推广的乡村振兴和绿色发展模式,是茶产业转型乃至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路径。茶庄园是通过流转农户房屋、土地和集体“四荒地”等资源和资产,投入资金、技术和管理等要素,进行生态治理和茶产业开发。资源变资产、山区变景区、民房变客房、产品变商品、农民变股民,可以在不与农民争利的前提下,大量盘活农村各种闲置资产和资源,大幅提高农村土地利用率,持续增加农民收入,显著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保茶叶绿色发展  武夷山应该带好头

□ 本报记者 张 蕾

    何一心针对提案内容表示,今天茶产业面临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退茶还林。事实上,在上一届任职中,何一心就曾关注过这个问题。

    以中国最大茶产区福建省为例,何一心说,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正山小种等众多名茶皆出于此,虽然这极大促进茶产业的快速发展,然而也因此导致茶园过度开发,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而生态系统的退化又将恶果“反馈”到茶园。对此,何一心建议,希望政府部门牵头组织相关生态保护工作,制定生态修复和保护总体规划,设立专项资金统筹,并加强落实和监管,号召全员参与生态修复,使绿水青山转变成金山银山。

    同时,何一心还认为,茶园的健康要守护好,确保消费者的安全更是每一个行业人责无旁贷的义务。

    这里,何一心特别提到了茶叶的可追溯系统,即每一款产品的背后,都可以查询到哪位农民种茶、茶园位置、茶树品种、栽培及施肥、喷药时间等记录,做到从茶园到茶杯全程可追溯。这样不仅保障消费者的消费权益和饮用安全,也是为茶叶市场肃清不利于行业发展的负面因子。何一心还表示,国家在食品生产方面,应提高茶叶市场准入门槛,保护行业企业在有序的市场中健康发展,也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和切身安全。

   


向世界推广茶文化   让世界爱上中国茶

□ 本报记者 张 蕾

    张光北在生活中是个爱茶之人,他亲身体验到了喝茶给自己带来的好处,希望更多的人可以因茶受益,也希望中国的茶可以在国际上走得更远。

    两会期间,张光北接受《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专访。他告诉记者:“茶现在已经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了。”因为爱茶,他还特意远赴福建武夷山寻茶。不但学到了更多茶知识,也了解了很多茶的故事,也是中国文化的故事。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妻子和女儿也都爱上了茶,也成为推广中国茶的使者。

    他指出,茶是大自然的宝贵馈赠。千百年来,中国茶借由陆上、海上丝绸之路早已传到了全球,成为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当下,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时代,为中国茶更好走向世界提供了新路径与新机遇。伴随着祖国的发展壮大,中国茶的魅力也愈加彰显。越来越多的年轻朋友们爱上了这片属于中国的神奇叶子,很多外国友人也被茶的魅力所折服。未来,中国茶应该多在国际上发声。全社会都应当义不容辞地在国际上积极推广中国茶和中国茶文化。传播中国文化,塑造中国形象,茶大有可为。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提倡设立中国茶节

黄德开

    中国茶文化融合了儒、释、道的哲学思想,凝聚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华,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独具特色的文化底蕴。

    党和国家领导人“茶叙天下” ,常传为佳话。据不完全统计,媒体公开报道的习近平总书记与外国政要“茶叙” 已达8次,先后在俄罗斯、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巴西、斯里兰卡、印度、英国、比利时等访问时谈到茶文化。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将茶言之为“最优美之人类饮料”,并在《建国方略》中提出“茶为国饮”。 

    设立“中国茶节”,确立“茶为国饮”,传承中华文明,强化文化自信,并让茶业在乡村振兴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特色产业的重要作用,势在必行。为此建议:

    1.设立“中国茶节”为国家级节日,倡导“茶为国饮”。

    2.节日时间:定在每年谷雨节或4月20日。

    3.节日纪念对象:中华茶祖炎帝神农氏。

    4.节日活动内容:举行“全民饮茶日”,或“品茗思祖活动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各种形式的品茶、奉茶、茶艺、茶文化演出、茶知识讲座、论坛、茶旅游等茶事、茶文化活动。

    5.建设相关设施:“茶祖在湖南,茶源始三湘”,重点打造炎帝陵景区茶祖文化博物馆与观光茶园、中华茶祖园等。

    6.将中国茶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彰显清、敬、和、静、雅、美的茶文化核心理念!

 (《建议创建安化黑茶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网易特别愿意帮全国茶农卖茶》,下转B3版)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