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大林是江西赣州市石城县的水稻种植户,为了扩大水稻种植面积,组织成立了恒鸿水稻专业合作社,并在合作社附近的废气厂里生产起了米粉。但是因为设备老化、技术缺失,仅磨了50斤大米,工厂的师傅就“跑路”了。“没有了师傅米粉厂关了门,大米都堆在厂子里也销售不出去,当地供销社了解到我的情况,帮助我申请了10万元的贷款,还申请了2400平方米的土地建米粉厂,这才让我的‘创业’梦想继续下去。”赖大林说。 为了帮扶赖大林发展米粉产业,供销合作社还帮助赖大林注册了“石诚”牌米粉商标,指导合作社开展了栽培技术研究,又扶持他进驻石城县生态产业工业园,建设了日产米粉100吨的现代化生产车间,使“石诚”米粉从乡村走向全国,走出国门。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优化产品产业结构,着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在如何带动农民加入农合联,优化产品产业结构、实现农合联实体化运作等方面,赣州市农合联也探索出了自己的模式。
“农合联成立的初衷有两个,一是要组织农户和合作社积极加入农合联,为他们提供技术指导和资金扶持;二是要让农民们找到归属感,不仅仅只是提供帮助,还要让农户和合作社参与到现代农业的建设中来。”赣州市社副主任廖德军告诉记者。
“项目负责制”是赣州市农合联经过两年实践探索出来的联结小农户、新型经营主体、农民合作社、种植大户的运营模式之一。如“赣州礼物”项目,由农民合作社社员共同出资400万元,与赣州旅投集团合作,组建了混合所有制的江西赣礼旅游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组建的公司下联农民合作社基地,上接供销合作社系统实力企业,销售脐橙、柚子等赣南特色农产品1500多万元。“食材配送”项目,由农民合作社社员共同出资300万元,组建了赣州市菜管家农产品配送有限公司,将合作社种植生产的鲜活农产品通过公司的中央大厨房加工后,向部队、机关、学校、超市等配送社员的农产品,打通了从田间到餐桌的通道。
截至目前,赣州市共成立市级农合联1个、县级农合联18个,入社合作社411个,入社农户29446户,带动辐射周边农户20万余户,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小、散、弱”的格局初步得到扭转,不仅推动了当地的农业供给侧改革进程,也为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