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8年2月27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快乐的日子从茶中来

刘秋萍

    俗话说,中国人开门七事件:柴、米、油、盐、酱、醋、茶。柴是火焰拥抱热情;米,人是铁饭是钢一天不吃饿得慌,米是碳水化合物入胃经;油,调和万物滋润肠道;盐入味入肾经;酱入肺经;醋让食物有滋有味,入肝经;茶,由物质向文化,由文化向精神,由精神穿透灵魂,茶入心经开心窍,让我们情绪轻盈浪漫。

    目前中国人大多数完成6件事,可惜茶没有真正走进人们的生活;而我在年轻时,未曾想过“让茶走进生活”竟成为我事业的契机。

    还记得27岁时,结束了十年的云南插队生活回到上海。命运小舟载我驶入餐饮业的港湾,于是在新亚集团旗下的鸿雁酒家,我拼搏了十二年,并担任要位。因为历史原因,上海是一个接受西方意识较早的城市,1991年年底,全市开始风靡圣诞节;而深爱中国文化的我,偏偏反热潮在鸿雁酒家首家推出茶宴,请来百十位嘉宾共享中国茶文化,这一餐饮业的创新之举当时引得媒体纷纷报道。崭露头角让我欣喜,同时也闪出一个问题不断萦绕脑际:要不要继续做茶宴。

    毕竟,立志去做一件自己想做的事,是快乐的,但也是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我犹豫了。

    或许冥冥之中自有天意。1992年,我在40岁生日时,给自己许下一个愿望——做一件自己喜欢做的事,让自己活得滋润快乐。但快乐从何而来?我扪心自问,一个声音从心底传出:做自己想做的事,就是快乐的源泉。

    于是,我毅然而然地离开了立下成绩和荣誉的舞台,选择从心开始,选择了茶。同年,在上海餐饮行业多了一朵奇葩——天天旺茶宴馆。

    茶宴馆一问市,就得到大家的认可。时任上海文联主席杜宣先生亲自题词:“昔日文君曾卖酒,此间茶比酒名扬。清泉注入玻璃盏,碧玉成汤留舌香。”《新民晚报》头版也报道天天旺茶宴 “吃文化”。同时,茶宴馆也出现在东西方多国的电视节目中,当时中央电视台由陈铎主持《话说中国茶文化》栏目还将茶宴列为“中国五十个一绝”的其中“一绝”。

    天天旺,真的旺了。但是另一个盗名的天天旺火锅在上海也疯狂起来。后来有个作家建议我干脆改名秋萍茶宴馆,和天天旺火锅划清界限!而我本人也不想去打官司,于是2003年正式更名为秋萍茶宴馆,自动退出这场恶性竞争。但是天天旺火锅不久就关门了,我才能彻底地摆脱了纠葛。

    2013年,秋萍茶宴馆搬至北外滩。新的起点,新的要求。这时的秋萍茶宴馆己有五套茶宴:西湖十景;经典古寺宴;本邦茶宴;黑茶宴;佛门宴。秋萍茶宴馆的文化精华,凝练在我们的茶文化长廊上,客人每每看到都赞叹称妙。可以说,秋萍茶宴馆无论是在餐饮界还是茶界,都是一道独特的茶文化风景线。

    茶为国饮,食不厌精。

    说到茶宴,很多人认为把茶叶放入菜中就是茶宴,这只是概念上的茶菜;从更细腻的角度去解释,应该是巧妙地融合了茶性与菜性。传统做法中,我们用五香、八角、花椒、桂皮、料酒等去菜的腥气和油腻,但是调料的本味很重,很容易喧宾夺主改变菜肴的本味。都说茶是君子,君子的美德是成人之美,茶让菜肴变得更加完美但绝不会盖过主角的风头;茶和菜肴之间的关系不会本末倒置,菜永远第一、茶永远第二。可以说,以茶入肴,从某种程度上完成了中国人开门的第七件事,茶确实走进了我们的生活。

    总之,茶宴将中国的大健康,大文化融为一体。大健康让老百姓身安,大文化让老百姓心安。老百姓身安心安,才能国泰民安。

    秋萍茶宴馆至今走过了25个年头,期间也接待过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客人。都说文化是有记忆的,秋萍茶宴为许多客人留下了美好的回忆。每当想起往昔一幕幕,我也时常为茶给茶宴带来的灵气、为客人带来的欢喜而感动。茶实在是贴心的,你用心呵护它,它回馈给你的就是喜悦;而我们对茶的态度,也格外值得注意。

    记得有一次讲课,有人问我:何为茶艺、茶技巧、茶道。我解释道:“茶艺更多指的是程式上的动作,有人泡茶有人喝茶,便结束了;茶技巧是让我们从活着走向生活,生活有时很艰辛,如有一副泡茶的好手艺,方能给生活添滋加味,提升幸福感,而这片树叶也让我们有了归属感;至于何为茶道,简单通俗地说,倒茶有两个动作,拿起、放下。拿得起放得下,举重;拿得起放不下,负重。拿起放下,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茶道即是倒茶。”这么一讲,全场都明白了。

    这让我想到,当我们的茶行业从业者在为他人讲述茶知识时,应该如何把握才是最好。切莫用特别专业的术语和知识,简单普及才能帮助那些初级者理解茶、推广茶。茶人需要情怀,需要匠人精神,更需要投入爱和耐心。

    开开心心地传播茶,高高兴兴地做茶宴。40岁的我做了一个明智的决定,结果是今年65岁的我黑发依旧,与茶相伴的每一天都愉悦欢喜。

    (作者系上海秋萍茶宴馆创始人)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